收藏的马拉松
北京藏龙卧虎,民国时有一个收藏大家,终身都在收藏中国重要的玉器。1908年发现了红山文化,内蒙古离北京不算太远,从那以后,有大量的玉器流入了北京的市场,这位老先生买了很多,其中就有两件C形龙,一大一小。大的有多大呢?曲长有60公分,非常大了。所谓“曲长”,就是说如果把C形龙掰直了量,它有多长。他买的时候,还没有洪山文化这个概念,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从哪儿来的,不清楚,就知道这是个老东西,就买了,一直收藏。到了他的下一代,才开始对红山玉有研究。解放以后,他的这两件C形龙,一个捐给了国家的博物馆。他在一个不举行任何仪式,不需要任何新闻报道的情况下捐给了国家,让我们听了都非常尊重。另外一个小点儿的,他为了改善生活,就通过拍卖行处理掉了。这两件C形龙属于同一个时期,一个捐给了国家,一个改善了生活。话说回来,老先生都不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改善他后代人的生活。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收藏是一个马拉松。历史上多数收藏都是跨越几代人,最终有一个归宿。研究它同样是一个马拉松,红山文化从1908年发现,1951年定名,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所以收藏这件事不能急于求成,我们看不懂的东西,不见得下一代人也看不懂。
沙里淘玉
我认识一个台湾的藏家,他对红山玉情有独钟。有一次他来北京,给我打电话:“你到宾馆来吧,我不能去你那儿,因为我买了很多红山玉,拿着不方便,所以你得到宾馆来看我。”盛情难却,我就去了。到了宾馆,我一推门进去,就看见一张床上码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的红山玉,个头都比较大,有人形的、C形龙、猪、鹰等等。他说:“怎么样?都是我最近几个月搜集的。”因为跟他熟,我就直说:“你这里一件真的都不会有。”他非常不服气,坚定地认为这些全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买这些玉费尽千辛万苦,专门跑到内蒙古去。人家告诉他:“这些玉全部是挖沙子淘出来的,你如果投资的话,会挖到更多。”他就问:“怎么投资呢?”人家说:“你买一个挖沙机,用机器挖沙子,里面的红山玉就会很快筛选出来了。” 他对我说:“马先生你没去过,我去过那现场!那挖沙机一会儿‘咚’喷出来一个(红山玉),一会儿‘咚’又喷出来一个。” 那么他这些红山玉都是哪儿来的呢?我跟他说:“一定是挖沙子的人事先埋进去的,怎么可能隔个十分八分钟,就能喷出来一个呢?”他死活不相信,我又说:“你这些玉,潘家园就有啊。”他特得意地说:“我恰恰是调查完潘家园才去的,潘家园绝没有这类东西。”我问:“潘家园大着呢,你怎么调查呢?”他说:“朋友领我去的,我看了一圈儿,一件类似的东西都没有。”我说:“那好,明天是礼拜六,我带你去。” 第二天我带他去潘家园,直奔那个地儿,我一指:“你看看,是不是这一堆?”他一看,当时就跟瘪了气的皮球似的,说:“我上回来的时候,怎么没看见这人啊?”我说:“你上回来是有人带着你,那个人在里头转了半天,就把这儿特意给绕出去了。”潘家园地摊上的都是一百多块钱一个,各种样子都有,跟他床上的一模一样。他宁肯相信他的“眼见为实”,不相信有陷阱。
偏门
我早年逛地摊的时候,碰见过一个玉环。这个玉环很有意思,跟常见的战国到汉的玉环完全不一样,上面雕着一条大龙,这龙是典型的唐代龙的形象。收藏玉器的人,一说就是汉玉,对唐玉不怎么感兴趣,也不了解。所以,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玉环是唐代的,就认为是明清的,不值什么钱。我当时注意了一下玉环上的龙纹,一下子想起了上海博物馆也有这么一块相似的璧,曾经在很多书上专门介绍过。我一看,这个龙纹就是唐代的,所以当机立断就买了。 我觉得收藏当中,可以注重一些偏门。有时死盯着一个高点,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会很难获得很好的收藏。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汉代玉璧好,都去追求汉璧,你买的机会就相对很少。唐朝的璧尽管很少,但一旦出现,很多人都不认识,反而会价格低廉。所以,收藏中注重偏门,比注重热门要好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