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熟悉古玉文化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古玉璧
 
拍卖收藏  加入时间:2009-5-18 9:56:59  宝玉石周刊
      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收藏和鉴别古玉璧,一定要切实掌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特征。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实际上玉礼器出现相当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琮、玉璧,数量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后来的历朝历代只能望其项背。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璧。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平滑,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阳玉、岫岩玉。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春秋璧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璧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璧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璧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璧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随之出现。玉璧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够,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璧面雕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镂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为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刻工比较随便、粗犷。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璧。乾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 (潇俊)
关键字 
拍卖收藏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