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七件藏品成为“中国民间国宝”
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揭晓
拍卖收藏  加入时间:2009-7-6 15:09:04  □ 本报记者 曾振文

      本报讯  6月29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民协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揭晓颁奖暨征集《国宝》歌曲汇报演唱晚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7件藏品从上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
      “民间国宝”是指中国境内私人收藏的具有特别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某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民间国宝”既是“国宝”,又具有源于民间、为民众所关注的特点。基于此,在注重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考虑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欣赏习惯,为群众喜闻乐见等因素。

六件入选藏品:

      藏品一:商代兽面纹青铜方彝。“鼎彝之器”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泛称”,但鼎指具体器物,存世量也很大,俗有“百鼎易找,一彝难寻”之说。“彝”便成了青铜器的代称,并不是专指一种器皿。另一种解释则为真正的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件彝器,青铜方彝是古代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礼器,它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盛酒器,此彝呈正方形,产生于商代晚期,充分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艺术的高超技艺,因数量极少而难得一见。这件商代典型的青铜彝器,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祭天之时使用,存世罕珍,在古文献《周礼》、《仪礼》、《尚书》等众多文献中皆有记载,价值高昂,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同时在青铜器收藏品中也占据极重要位置。
      藏品二:汉代青铜摇钱树。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圣物,树是普天下宗教、民俗、传说中的神物,如佛教的菩提树、西方的圣诞树、月宫中的桂树。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古蜀国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树,作为宗教礼仪和贵族陪葬品,古蜀、汉代以后基本绝迹。青铜树铸造工艺复杂,数量稀少,其存世数比元青花还少,弥足珍贵。
      此汉代青铜树,上下共分七节,可拆可合,树顶端有凤鸟,树叶有图案,做工精美,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宗教和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藏品三: 清“磁器”书法瓷板画。清代书法“磁器”瓷板画由两块瓷板组成,阴阳两面均作斗彩加粉彩画,分别题有“磁”和“器”二字书法,每字皆用九笔写成,寓意九九归一、皇权至上。阳面采用红彩渲染,恰似如日中天;阴面则利用兰色托衬,犹如众星捧月。“磁器”二字均居中排列,整版画面阴阳交泰、相互辉映。这块斗方书法瓷板画被藏界誉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藏品四: 清代髹漆描金镶嵌百宝格。此百宝格产于日本,清代国人从日本购得。正面部分以象牙、玳瑁、玉石、玛瑙、彩贝等稀有珍贵材料镶嵌而成,整体豪华气派,做工精湛细腻,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虽产自日本,但仍然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民间收藏艺术品,是描金镶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藏品五:现代百米长城图纸织画。纸织画是我国传统的特殊艺术珍品,始创于隋末盛唐年间,由中国画发展而来,制作工艺分画、裁、织等工序。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纸织画画面朦胧,极富立体感,巧夺天工的编织工艺,赋于它独特的风采。
     中国古典百米长城图,由中国义亭纸织画师周文虎等人历时三年,将万里长城绘织在106米的纸织画上,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实为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藏品六: 西汉碧玉夔龙蒲纹璧。《周礼.考工记》“六品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帝王、首领均用大型玉璧来祭天的。
  此璧为和田碧玉琢成,外区为双身合首的夔龙纹,据《山海经》记载夔龙:“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名曰夔。”礼器玉璧多以夔龙作装饰,用以祭天,以求夔龙行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此璧即是西汉皇家祭天用的典型礼器,为民间罕见之物,十分珍贵。

一件入围藏品:汉代红陶说书俑

      汉代陶俑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独树一帜。
      这件汉代红陶说书俑是由红陶烧制。此俑为四川地区汉代流行最有特点的一种。采用了传统美学“以形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雕塑艺术价值,代表了汉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雕塑,历来被认为是世界三大艺术之一,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主要以陶俑和宗教题材为主,陶俑则更能代表社会、民族、民俗、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面貌,因此更具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此件陶俑代表汉代的陶塑艺术水平和风格、存世不多,较为珍贵。

关键字 
拍卖收藏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