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璀璨珠宝耀神州
——中宝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凤民谈中国珠宝产业发展历程
深度报道  加入时间:2008-10-20 10:43:41  □ 本报记者 周慧民 实习记者 孙华丹

      开栏的话: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珠宝产业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30年。30年来,我们国家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过了不寻常的历程。伴随着国家经济大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思想和消费观念的大解放,为我国珠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玉雕艺术作为华夏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年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得益于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不同区域的珠宝产业有如烂漫山花盛开,同时为我国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自主创新,是我国珠宝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广大群众的呼唤。30年间,从“中国加工”、“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自行设计制造的珠宝饰品层出不穷,一款款闪烁着时代风采的民族珠宝熠熠生辉,一簇簇蕴含着东方情调的珠宝艺术之花姹紫嫣红。我们的珠宝企业家以弘扬民族珠宝文化为己任,励精图治;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借鉴域外珠宝饰品的先进技术,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壮丽史诗。如今,我国珠宝产业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正沐浴着春日的阳光在广袤的大地上茁壮成长。无论在每一个珠宝企业积聚基地的不断变革中,还是在每一个珠宝人的命运变迁中,都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里,这一切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本报今起至12月中旬推出“珠宝璀璨30年”专栏,本专栏刊发的文章和报道,均以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所见所闻,描述改革开放是如何推进珠宝产业发展和改变人生轨迹的。欢迎读者积极参入,不吝赐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宝产业持续迅猛发展。中宝协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黄金珠宝玉石饰品生产企业已经从20多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家。近年来,我国珠宝产业销售总额以年增长率高于15%的速度快速增长,出口年增长率超过20%。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饰品年消费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国仅工商注册的各类珠宝企业就有5万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珠宝玉石首饰销售总额已突破1700亿元,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珠宝市场。同时,在中宝协的努力之下,涌现了一大批驰名品牌,其中有中国名牌企业52家,驰名品牌160余家,涵盖从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珠宝首饰市场将继续保持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舆论认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首饰制造和贸易中心之一。
      岁月如梭,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珠宝产业已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如今英姿焕发的青年才俊。这一路走来,有励精图治的艰辛,也有喜获丰收的欢笑。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改革开放是如何推进珠宝产业发展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听中宝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凤民回首这披荆斩棘的历程。

人们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促进珠宝市场多元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然而,美丽没有贫穷或者富贵之分,人们从不拒绝珠宝的诱惑和魅力。即使省吃俭用,她们也总能想方设法为自己添置一两件珍贵的饰品。当时,市场上金、银等贵金属款式也极其简单,大多是规整的圆圈状,人们对珠宝的热情却没有因此而消退,甚至出现在大型百货商场排长龙购买黄金首饰的盛况,一些家庭也以拥有这些贵金属饰品而自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90年代初期,红蓝宝石、翡翠镶嵌等珠宝饰品风靡一时,祖母绿、钻石、白玉、珊瑚等初步形成了萌芽中的消费热点,中国珠宝首饰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有需求就有市场,各种珠宝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到90年代末,全国金饰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珠宝首饰生产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万人。
      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促使国外一些奢侈品行业陆续进入国内市场,都想在内地市场分得一杯羹。1994年,戴比尔斯在大陆设立钻石推广中心,通过系统的推广宣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大陆的钻石消费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对钻石的喜爱、购买、拥有、佩戴成为一种超前的潮流趋势。之前以黄金和翡翠为主的传统珠宝业,转向以铂金镶嵌钻石和黄金首饰为主的消费模式。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的钻石销售额大幅度增长。
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的珠宝企业开始了自主创新。2000年,深圳仙路、兴中泰等珠宝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开始了彩色宝石镶嵌首饰创新产品的研发,历经三年多时间获得成功。从此,中国大陆珠宝首饰市场真正进入多姿多彩的时代。2005年9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深圳市仙路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彩色宝石高层论坛”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国内外珠宝业界高层领导、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代表齐聚深圳,共同探讨彩色宝石镶嵌首饰国际发展的新潮流。
  现在,一个多元化的珠宝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一部分人把大克拉的钻戒、翡翠及白玉玉雕饰品作为珠宝投资消费对象,这就对珠宝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许多珠宝设计师认为,只有把传统的饰品文化和现代工艺艺术巧妙融合在首饰里,才能彰显其时代特征和饰品文化价值。这种由单纯的佩戴饰品消费观念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转变,使得珠宝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珠宝企业由“制造”迈向“创造”

  回顾珠宝产业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珠宝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加工”、“制造”到“创造”的历史跨越。最初的珠宝企业都是以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为主,并不注重产品的工艺和款式。近年来,随着珠宝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审美认知的不断提升,珠宝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的珠宝饰品在市场上有了越来越强的竞争力。珠宝企业逐渐摆脱“粗放式”的被动局面,不再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赚取一点点辛苦钱,而是着力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凸显工艺、技术和设计的价值。
  这种良性的循环,也使得珠宝市场曾经非常流行的“价格战”得到了遏制。因为企业间竞争的不再仅仅是价格,更多的是工艺、技术、设计水平及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我国不少珠宝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的珠宝首饰镶嵌企业快速成长起来,现在我们生产的许多珠宝产品,无论从款式、文化和技术含量,都毫不逊色于国际水平。在广东番禺、深圳等地有200多家珠宝企业常年忙于加工国外订单,数量达20多亿美元。另据统计,香港95%以上的珠宝产品都是在内地加工生产的,世界一流品牌的主要产品也是在中国境内加工生产的。十多年的外单加工贸易,让我们的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生产世界一流珠宝产品的能力。中国的珠宝产业正在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向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中国创造”跨越。以深圳TTF、吉盟、缘与美、星光达、行行行、百泰为例,珠宝制造业也从单纯套用别人的款式逐步转向以原创设计为主导。

行业协会的诞生为珠宝业健康发展鼓劲加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珠宝市场的日益繁荣,市场上各种珠宝饰品琳琅满目,一些劣质、假冒的珠宝饰品也开始猖狂起来,珠宝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迫切需要一批权威的检验机构对珠宝的品质、色泽和价值等做详细鉴定。就在珠宝市场处于鱼龙混杂之际,1991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在协会的多方面努力和推动之下,珠宝展销会从摆地摊式,逐步向规范化发展,现在中宝协举办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国际珠宝展览,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这标志着我国珠宝市场开始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珠宝营销界有句流行语“品牌就是人,人也是品牌”。品牌造型具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功能,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更直接引发和补充消费者的形象。同时,品牌形象具有的人情味无形中有助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使产品在公众心目中具有亲切感和随和感。珠宝饰品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它具有人性和灵性,与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文化价值观达成共鸣,从而具有人格化的魅力。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传统的规模化珠宝加工和制造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但是,成绩属于过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珠宝产业正遭遇发展瓶颈。传统的珠宝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在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中,处于抛物线最底端,利润最微薄。而且,由于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也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无奈之举。处于抛物线两端的分别是前期研发阶段的先进技术和后期品牌、行销渠道以及附加的工艺、文化价值。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走品牌发展之路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构筑品牌,质量是核心。中宝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督促企业实施“打造驰名品牌,共谋行业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争创品牌的道路。在中宝协的大力推动和珠宝企业自身的努力之下,珠宝市场百花齐放,不少珠宝企业突破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熔炼出面向市场和用户的独特质量管理体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珠宝品牌也陆续建立,目前已拥有老凤翔、翠绿、百泰、雅诺信等52家中国名牌企业。
  由于品牌具有极强的可变性、流动性。只有不断研究新款式、开创工艺技术革新,才能使品牌渐渐深入人心。因此,许多珠宝企业都有一支精锐的研发队伍,强化公司的研发技改工作,尤其注重珠宝首饰款式的设计开发工作,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前沿饰品,并不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结合时尚元素,满足社会各阶层消费需求。
  在流行款式中注入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有机结合,走品牌发展之路,是珠宝企业做精做强的重要砝码。目前,很多珠宝企业都积极赋予新品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珠宝首饰最大的制造和交易中心,深圳拥有珠宝企业约2100家,自有品牌约2200个。凭借产业聚集程度高、知名品牌众多及毗邻香港的优势,深圳珠宝区域品牌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名片。
  建设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是促进产业升级、搭建政府与企业桥梁的又一重要举措。特色产业基地对于提升当地珠宝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协会和当地政府的联合努力下,先后形成了深圳、番禺、梧州等19个珠宝特色产业基地,并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中国珠宝企业将进入新的转型期

  美国金融风暴使全球金融市场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我国珠宝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因此,很多外向型珠宝企业开始转移战略阵地,开拓国内市场,这是有远见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国际著名珠宝品牌也在窥视中国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珠宝市场。这意味着无论对内销抑或出口企业,未来中国珠宝企业将进入新的转型期。如何成功转型,将成为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转型问题上,广州番禺的外向型珠宝企业具有前瞻性。作为珠宝生产加工的集聚地,广州市的番禺、花都、从化等区县聚集了为数众多的加工贸易型珠宝企业。2007年,番禺区在广州市珠宝企业集中的区县里率先迈出了转型内销的步伐,开始在国内市场从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向销售领域跨越,使企业的利益从加工的“小蛋糕”向销售和品牌的“大蛋糕”扩展。通过内销,把生产、加工、销售这条产业链上更多的部分留在国内,延长产业链,使企业获得更大利润。这个创新之举为珠宝企业的转型起到了表率作用。
  孙凤民秘书长最后说,玉不琢不成器。经过一系列的精雕细琢,粗糙的玉石才能拥有晶莹剔透的光泽、丰富的文化和品牌内涵,与消费者的文化观、价值观产生共鸣,被人们收藏、佩戴。因此,单纯的粗加工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品牌和文化才能赢得竞争,这是珠宝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把握的关键之处。展望未来,中国珠宝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强品牌,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企业价值观通过品牌传递给消费者,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更好地演绎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发挥珠宝引领时尚的作用。

关键字 
深度报道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