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首饰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在南中国的深圳,这一古老的行业直到1980年以前还基本属于空白。这是因为,深圳曾经是一个小渔村,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很低,珠宝首饰业的发展没有基础。然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经济特区的建立,昔日的小渔村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珠宝首饰业最大的制造中心和交易中心。据深圳珠宝协会秘书长杨绍武回忆,直到1991年深圳宝协成立为止,深圳的珠宝企业总共不到30家,而如今,则达到了约2100家,行业制造加工总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占据国内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已稳居国内珠宝行业龙头地位,并辐射到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20年形成“世界工厂”
1979年深圳刚刚建市时,深圳没有珠宝首饰生产加工制造业。深圳珠宝首饰业的历史是随着世界珠宝首饰业东移的大趋势及中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珠宝首饰制造产业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中国的经济开放,低廉的劳力成本及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吸引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香港地区的珠宝商前来投资,他们将首饰制造厂转移到中国大陆,由此促进了中国珠宝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惠,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199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较1980年增加了12.3倍,消费能力的增强刺激了人们对黄金珠宝饰品的需求。 而深圳,由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得深圳珠宝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奇迹般的变化。且特区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一些金饰品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深圳试点进行,又为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杨绍武认为,深圳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世界大工厂”,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1年至1988年,为深圳珠宝企业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品以足金饰品为主,技术较落后,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1981年12月,与内地合作的港资企业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是深圳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随后,国有性质的金银首饰厂相继建成投产。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黄金饰品定点生产企业仅10家,中国人民银行对黄金原料的年供应量为0.7吨。而到了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银饰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当时,正值中国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引发了群众购金保值的欲望。但国内市场上金银首饰供应严重短缺,供求矛盾突出,金饰品工艺粗糙,款式陈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深圳沙头角中英街的金饰品来自香港,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用港币、人民币均可购买,且每克比深圳低20元左右,由此引发内地居民的购金热。 1989年至1996年,是深圳珠宝企业的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大批香港珠宝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深圳,带来了现代化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深圳培养了大批管理与技术人才。产品种类也一改深圳珠宝首饰制造业早期单一生产足金银首饰的状况,出现K金饰品、铂金饰品、钻石镶嵌饰品与人造宝石等共同繁荣的局面。1989年5月,深圳市政府把金银珠宝首饰业定位为出口创汇支柱行业,加强了规划领导。由政府直接投资建立了深圳市珠宝城企业有限公司,成为当年珠宝首饰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同年,拥有金银饰品生产加工批发权的深圳佳溢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宝昌钻石饰品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成立,标志着深圳市珠宝首饰行业逐步形成,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占全行业的15%。 1997年起,是深圳珠宝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创品牌的时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重点项目沙头角保税区金银来料加工基地,1998年, 18家企业挂靠在金森公司成为其下属金银来料加工分厂。劳伦斯、宝瑶、恒丰等一批著名外(港)资企业落户保税区。同年,全市黄金生产加工批发企业17家,金银来料加工企业46家,金饰品国内生产加工批发量90吨,(其中30吨来自国内企业带料加工)相当于国内销售量的50%,居全国首位;铂金及铂金饰品生产加工批发用金量约10吨,相当于国内销售量的60%;年工业总产值160亿元,相当于深圳市工业总产值的8.23%,出口2.7104亿美元。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圳设立黄金寄售业务之后,深圳珠宝业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全市珠宝首饰企业74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35.06%,国有内联企业占19.97%,外资(含三来一补、合资)企业占44.97%。民营企业已经作为珠宝产业的生力军登上历史舞台。 至此,深圳珠宝加工制造基地的轮廓已经基本成形。
三次跨越,破茧成蝶
深圳从1981年出现的第一个来料加工企业到如今2100多家,涌现出中国名牌26个,5件中国驰名商标,回顾深圳珠宝首饰业的20多年的发展,深圳珠宝业至少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 一、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深圳珠宝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突出,管理精细化能力较高,电脑设计、快速成型、激光焊接、激光铸模、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管理的普及,使深圳市的珠宝首饰企业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毗邻香港使深圳珠宝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地利” ,香港是世界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第三大珠宝中心,深圳可以从香港学到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学到新的工艺和技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际上珠宝首饰的新潮流。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深圳是香港珠宝制造业向国内转移的最大受益者。珠宝业一开始就不断地从香港和国外不断引进设备和技术。1981年成立的首家来料加工企业,香港合作方带来了全套的生产设备。1991年,珠宝城、佳溢、金阳等公司进口K金镶嵌饰品加工设备,深圳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时尚款式,吸引了内地有黄金配额的企业纷纷将原料送来加工。1997年以后,电脑设计、快速成型、激光焊接、激光铸模、网络技术的引进及计算机管理的普及,标志着深圳市珠宝首饰业驶入依托高新技术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光靠引进别人的东西终究不是长宜之计,创新成了珠宝企业摆脱对外依赖的良方,深圳本地企业开始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出来。TTF、吉盟、缘与美等企业通过刻苦攻关,取得令国内外瞩目的科技成果,率先成为行业内的科技领军企业。 二、从加工制造到控制终端销售市场 深圳珠宝企业目前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和批发销售为主,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大多不以自己的品牌经营,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导致深圳珠宝产业加工总值很高,利润偏低,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深圳珠宝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管理、价格,甚至营销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多雷同。虽然生产的珠宝首饰数量众多,但样式、花色、种类都是大同小异的。 虽然深圳珠宝的加工产量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但市场终端掌控能力较弱,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百货、商场专柜上,深圳珠宝以自有品牌亮相、出售的比例相对较低,受到香港和国外品牌的严重挤压和挑战,有些城市甚至很难找到深圳珠宝的足迹。 目前,深圳正在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逐渐由加工制造型向市场终端型转变,积极组建联盟,共同谈判,扩大自己的专柜,专卖店等,由只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向赚取市场高额利润转变,牢牢控制终端销售市场。 三、从产业集聚到区域品牌 深圳市政府把珠宝首饰业定为重点支持的六大优势传统产业之一,2004年8月深圳市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正式成立,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成长为一个集聚效应明显,影响力日益扩大的珠宝基地。 2004年8月,罗湖区被深圳市政府授予“珠宝产业集聚基地”称号,目前已经集聚了1500多家各类珠宝企业,形成了完善的珠宝首饰制造加工消费产业链。 深圳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珠宝首饰研发推广中心,为中小珠宝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服务平台;同时,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委托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制定珠宝产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罗湖区政府还委托美国易道公司制订珠宝产业园概念规划,为深圳珠宝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8年9月,深圳珠宝区域品牌计划正式启动,首批36家企业正式成为会员,被特许使用“深圳珠宝”这一集体品牌。标志着深圳珠宝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出的坚实一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深圳珠宝将创造新的奇迹
最近几年来,深圳珠宝企业由于受到了土地、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加之新劳动法的实施,加重了生产成本负担,出现许多企业向周边地区如番禺、惠州转移的现象。 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深圳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已经逐渐远去,深圳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 于是,从以前承接香港产业转移,到自己寻求转移,深圳又完成了一个历史性跨越,不过,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跨越。这是深圳在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产业现状后,作出的一次自觉的自我提升。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周边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只有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将经济增长方式由加工制造,到设计研发转变,才能适应深圳珠宝行业的发展需求。 在最近出台的《深圳市珠宝产业区域品牌2008年至2012年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深圳珠宝将由目前的“中国珠宝制造之都”打造成“中国珠宝品牌之都”、“ 中国珠宝设计之都”进而成为世界级的珠宝产业中心。 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力争打造4家以上可以与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等香港著名珠宝品牌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的著名珠宝品牌。并继续用十年的时间,打造1至2个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世界级珠宝品牌。 在这份鼓舞人心的发展蓝图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人那股力排万难的气势,我们相信深圳珠宝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