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金融海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刚从2006、2007两年珠宝消费初露井喷之势的美景中回过神来的珠宝首饰企业,在猝不及防之中,真有点孤身提剑,四顾茫然。 其实,珠宝企业“冬天”的到来,让我们突然间看到了自己的虚弱,发现自己竟然十分缺乏底气。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认为:应该沉静下来,疗养一下数年征战中落下的“伤病”,认真炼好内功。修炼内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会摒弃沉重虚大的包袱。
贪大:经营管理者之通病
笔者在珠宝行业浸霪10载,所见皆是企业争先恐后地往大处做,唯恐别人嫌其规模有限。而往小处去做的企业,似乎还没见过。笔者认为,针对行业起步较晚、资本与文化沉淀有限、劳动密集、资金密集、产品密集之现实,珠宝企业不能轻易进行快速扩张。至于追求上市,笔者认为对于95%的以上的珠宝企业来说,在短期内当属极不现实的狂热与贪心。 珠宝企业要做好,还得沉下心来“瘦身”。 企业“瘦身”,一指人员规模,二指市场规模。 说实话,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珠宝企业在谈到自身的规模时,都在往大处说,都在放卫星,都唯恐客户、朋友及社会小看自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企业都一个劲地只想做大,稍有盈利就考虑扩张。这种扩张,实质上扩张的只是规模,而不是实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规模扩大了,效益并没有增加,兼及上升的成本,甚至还有减少之势。 此外,一个生产型企业,黄金、铂金、K金、镶钻等都生产,总是想来个大而全,总是期望每一个客户所要的产品,都能从自己的公司采购。说穿了,就是什么钱都想挣,但最后可能是什么钱都挣得不多。归纳起来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目标不集中,产品无特色,压力始终很大。但是要这样的企业往小处做,它又担心最后小得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增员,增生产线,增产品系列,增经销网点,增零售网点,这些都成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最大目标。一句话,先上规模再说,似乎是规模决定成败。
企业人浮于事之现实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家珠宝公司,行政部含司机、后勤、保洁最初是6个人,现在据说翻了一番多,而这家企业因工厂缩编,人员比过去少了一半。可是这家企业在人员减少一半的情况下,行政人员反而增加了一倍。 笔者工作过的另一家企业,企划部多年来只有三、四个人的编制,而现在己是十多人之众的一个大部门了,而其工作量甚至比过去三、四个人时做得还要少。珠宝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人员过千的屈指可数,一个连工人才几百人的珠宝公司,企划部人员动辄达十多人之众,其结论只有两个,要么是人员能力低下,要么是在那里偷懒。 前不久一家公司要开一个中层会议,人数有20多个。这家公司总人数不到200人,而且生产部门己实行承包制,可是,其中层干部竟有20多位。笔者当时直言冲这家公司的老板笑道,“干部多了老板累啊”!这位老板听后也笑了,只是笑得挺尴尬。
“干部多了老板累”
针对企业人浮于事的问题,笔者个人分析认为: 从部门负责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自己手下兵多人众,权力大面子也大,也省得部门任务完成太慢;而且新人毕竟是自己招的,从公司政治方面考虑,自己的势力也大一点。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老板好面子,总希望别人认为自己的公司大,而行政部又在人来人往的显眼之处,多配编制可显公司规模,从而给人“大公司”的印象。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板不懂管理与人员配置,被下面的干部糊弄了。还有的干脆是干部也不懂,被下属糊弄了。更可悲的则是从老板到员工都不懂,最后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是,多了就真的“善”了吗? 最后一种情况更精糟,那就是公司高管多,致使有的高管没事干,没有人给他管。没有人被自己管着的高管,似乎不算高管了,这些高层便给老板出谋划策增设部门,理由当然是公司的规范化发展。一个200人左右的公司有一个人事行政部就行了,非要将人事、行政分立,有一个市场部就行了,非要设营销部、行销部与品牌部或加盟部。凡此种种,无一不是面子、权力等东西在作怪,却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背道而驰。 “干部多了老板累”。一是老板要管的干部太多,二是干部一多,互相扯皮,需要老板协调的事太多。笔者就见过一位老板这样抱怨其助理——“招他来是要他帮我协调我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干部的关系的,现在反过来了,要我这个老板帮他协调这些关系了”。这样一来,老板不累才怪。
往大处做一定能大吗?
笔者一位朋友在一家珠宝公司作加盟部总监,能力不错,业绩不俗。目前,该公司已有加盟商70多家,可是老板还在一个劲地催促,要求2008年底加盟店发展到100家,2009年发展到200家以上,这是死命令。 朋友问有什么办法可实现其老板的愿望。笔者告诉他,“问一问你的老板,如果作加盟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与树品牌,那么,我建议他不仅不再新增一个加盟商,而且还要砍掉一部分。”朋友苦笑道,“这不是要老板的命吗?”“可是,要他的命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笔者又问,“目前这70多个加盟商稳定吗?”朋友说,“不行啊,有的签了加盟合同,拿了一次货,就再也不见踪影了。”“那真正盈利状况较好的加盟店又有多少?”朋友说,“不到10家”。笔者说,“这正是我认为你们不要再发展新加盟商的原因。” 朋友说:“老板的策略是先抢地盘,先占领资源,否则要被别人占去啊。”笔者笑道,“抢到的地盘守不住,不仅等于没抢到,今后还没法抢了。加盟商今天加盟你,明天可加盟别人,掌控不好,串货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其实业界已经有很多例子,一个品牌的加盟商已近200多家,却总是不见效益,因为这种加盟不紧密。一个品牌到处开直营店,但也在到处关直营店,因为很多店难赢利。
选择:靠精兵强将从容过冬
珠宝企业必须真正意识到,企业不在于人员众多,而在于兵精将强;市场不在于如何广阔,而在于获得切实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认为规模可以取胜,但最后往往正是败在规模上。人浮于事的规模,市场杂乱的规模,不败“天理”难容。我们这里说的天理,就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平时我们看一些企业的画册与网站,上面总是把自己公司的市场描绘得很广,还印上一个在全国中心城市作了标注的中国地图,似乎是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无缝隙了。对于这种企业,我倒是认为令人担忧。因为一个不实在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也是不实在的,如果这种不实在的文化放任浸润,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近几年来,笔者个人在看某个企业的市场状况的时候,往往对这些企业在某个区域的市场占有率非常关心。如果这个企业在一个省开了20家店,笔者就很为他们欣慰,因为一家企业在一个省开了20家店,远比其在全国分散地开200家店要强。究其原因,一是这个企业基本占领了这个省某个层次的珠宝市场,很容易成该区域的强势品牌,区域经营会越来越稳固;二是集中在一个区域开拓市场,经营管理成本要低得多,经营起来当是事半功倍;三是这样的企业在一个省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再将成熟的经验模式复制到另一个省,将是举重若轻。这种复制持续下去,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将是十分可怕的。这也是往小处做的一种战略。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说,我们目前只作某某省的市场,而不是说,我们全国各地都有店。 对于高档消费品的珠宝来说,步步为营的战略尤其重要。而盲目的贪大求全,盲目地占领中心城市,其结果是市场分散,无法形成群体效应,最后是疲于奔命,一边攻新城,一边丢旧都,到后来经验不足,教训不少,越做越累,越做越小。 其实,即使经济危机没有出现,珠宝企业也该冷静下来先往小处做。 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困的时候,珠宝企业更应当往小处做,往细处做。 当然,小不是绝对的,如人才、固定资产投入,则应当往大处准备。 (作者为中国策划研究院高级注册策划师,中华全国策划师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爱塔、百泰、中港、水贝等珠宝企业策划经理及总监,现为铂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首饰加盟网》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