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传国玉玺在历代争夺中消失之谜
珠宝文化 加入时间:2010-5-10 16:10:30 □ 露痕
玉玺留在了建康,随着东晋、南宋、南齐、南梁世代相传。但没想到,到了南梁,建康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在寿阳起兵叛梁,最后攻占首都,得到玉玺。但侯景很快被杀,他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却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就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的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外戚杨坚废北周建隋朝,传国玉玺成为隋朝国宝,隋朝将传国玉玺改称为“受命玺”,意为隋命天授。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统一全国。
隋唐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唐末朱温篡位,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取代。公元937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遍寻传国玉玺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宋朝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传国玉玺,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有个人叫段义,称自己在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就是失踪多时的传国玉玺,献给朝廷。朝廷很重视,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认真考证,认定这是“真秦制传国玺”。《宋史》专门记载道: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奏: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83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而“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可惜的是,宋史的几处记载都令人生疑。宋史既然一一列举了“玉玺”身上的刻字,但没有提及“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天命石氏”等刻字,李公麟与蔡京等人的考证方法臆想成分大于严肃的考证。后人更愿意将这个“重见天日”的玉玺看做是想当然的玉玺,认为是蔡京等欺骗皇帝的把戏。事实上,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宋徽宗是个昏君,好风雅篆刻,曾经刻了皇帝印玺十方,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在没有真正传国玉玺的情况下多刻玉玺,淡化真正传国玉玺的地位。
元成宗铁穆耳时,天下又发生了一次“发现玉玺”的闹剧。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当时,铁穆耳以皇太孙的身份和丞相伯颜镇守上都。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国玺,在宋元交界的乱世为元朝大将军木华黎所得,现在木华黎的后裔因家境衰落而卖出。铁穆耳郑重将玉玺收下后即位。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更没有经过任何考证,可信性可想而知。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打过玉玺的主意。他派遣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蒙古的元朝残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明孝宗时,又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明孝宗很肯定地宣布自己看到的“玉玺”是赝品而未采用。在明末改朝换代时,多尔衮率八旗部队出征蒙古察哈尔部,据说意外地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那里得到传国玉玺。多尔衮凯旋回师将玉玺交予皇太极。皇太极于得到玉玺的第二年改国号金为大清,建立清王朝。乾隆皇帝好考据,曾对大臣高斌献上来的玉玺进行仔细考证后,钦定其为赝品。他说:“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遂将这个假货当作工艺品放在宫殿中储存起来,聊作玩物。
明清两代,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仿造的赝品。这一时期的人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那样看重了。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各种所谓“传国玉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他认为,正是人们对传国玉玺的过分看重才导致了仿冒盛行。乾隆御制的《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看来,就是做皇帝的人,对玉玺的真伪也看得很开了。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追索镶金的传国玉玺,没有找到。至此,人们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经被漫漫的历史黄沙所湮没了。
但也有人认为,传国玉玺是材质奇特的和氏璧所制,应当流传万年不坏。说不定它正静静地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证发现。
关键字
珠宝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投稿】
【论坛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站导航:
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诚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网站地图
|
网上书城
|
联系我们
|
网友投稿
|
设为首页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
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
昌龙网络
(
B2B
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