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和古玉器
在古文献和考古界经常把“古玉”和“古玉器”作为同义语看待,这是因为古玉的起源实际上就是古玉器的起源,如果说有了玉才会有玉器,那么也可以说有了玉器才会把制作玉器的原料称为玉,二者相辅相成。香港中文大学杨建芳先生说:“所谓古玉,通常指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这里的“古玉”和“玉器”就是同义语。 目前,界定古玉,就牵涉到何谓“古代”的问题。历史学上,古代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但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称为“古代”。现今,所谓古玉或古玉器的时代下限已经打破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这一“约定俗成的见解”(杨建芳语),基本上把明清以前的玉或玉器都作为古玉或古玉器来对待,或纳入中国玉文化玉学范围来研究,而“汉代及其以前”的古玉则称为“高古玉”。 不难看出,玉是制造玉器的物质基础,而玉器则是玉必然的精神和社会表现。因此,杨伯达先生指出玉概念有“珍宝性”和“社会性”两大特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体历史概念。新石器时代初期,古玉是“美石”,概念是广义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玉是“巫神美石”,概念是广义的;夏商周时代,古玉是“象征权和礼的美石”,概念也是广义的;春秋战国到西汉时代,古玉是“象征礼和德的美石”,出现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东汉许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就是延续至今狭义的玉概念。
真玉和假玉
关于真玉和假玉,在当代珠宝界,两者的概念相当明确。前者系天然产出者;后者为人工所造,冒充自然物。但在考古界,十几年来,有不少文章和考古发掘报告把闪石玉以外的玛瑙、绿松石、蛇纹石玉、萤石、石英岩质玉、煤精等等一律称为“假玉”,甚至指出“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全属假玉”,因此引起不少专家的质疑。 2001年,常素霞研究员指出:“谈到美石,不由使笔者想起了近年来很多文章和发掘报告中出现的‘真玉’一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真就有假,那么假玉是什么?假玉是玉类吗?属于玉器研究范围吗?” 笔者认为,“真玉”和“假玉”虽然是历史上出现的问题,但今日不可取,尤其是把闪石玉以外的玉石称为“假玉”更难被现代考古界、矿物界和珠宝界等所接受,只有在研究玉器发展史的时候,才会涉及到“真玉”和“假玉”的问题。所谓“假玉”,实际上是承认不承认中国史前玉概念是广义的问题。“假玉”这一概念在当今考古发掘报告中屡见不鲜。
广义和狭义的玉
笔者认为,许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是狭义的玉概念。许慎强调的是有“五德”的“美石”才是“玉”,没有“凡美石都是玉”的意思。例如许慎把“珉”释为“石之美者”,却不归属于玉,就很能说明问题。当年,许慎玉的“五德”,基本上是指新疆和田玉而言,不包括“似玉的美石”,后者则可理解为广义的玉概念。 1863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不久),法国科学家德穆尔研究中国玉,提出有Nephrite和Jadeite两类。由于近代地质矿物学和考古学传入日本早于中国,出现“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译名应系日本人所为(见铃木敏《宝石志》,1916)。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1877~1951)在《石雅》(1918、1921、1927)中所列众多的“玉石”是广义的概念。而“玉”只有“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两类,则是章鸿钊先生首次从日本引进的狭义的玉概念。 20世纪60至70年代,笔者撰写《宝石》一书(1973年脱稿,1985年出版),把玉(狭义)和玉石(广义)进一步与矿物和岩石结合,并提出玉石的定义:即玉石是“具有工艺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岩石)”;玉则指软玉(组成矿物是透闪石)和硬玉(翡翠)两种。1984年,笔者在《怎样鉴定古玉器》一书中指出:“玉石,包括了软玉和硬玉,而玉并不包括所有的玉石。”1989年,笔者在《中国宝石和玉石》一书中指出:“从中国宝石和玉石近代史上看,所谓‘玉石’包括了软玉和硬玉,而‘玉’并不包括所有的玉石,凡是达到或具备工艺要求的所有矿物集合体(岩石)都可称为玉石。因此,‘玉’和‘玉石’两个不同的概念,必须分辨清楚。”1997年,《系统宝石学》提出:“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将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及少数非晶质(天然玻璃)统称为天然玉石,简称玉。”美观、耐久、稀少性是相对的,玉和玉石是两个概念。
矿物学介入玉文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物学介入玉文化玉学是大势所趋。早在百余年前,西方国家已把宝石和玉石均放在矿物学中研究,而中国是古老的“玉石之国”,制玉具有万年的悠久历史,所以我们要找出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对玉的定义与现代矿物学的定义之间有较大差异或交叉”(山西大学孔德安语)的问题。 近些年来,各界专家对玉文化玉学的全方位研究,找到了下面中国传统玉名和矿物学名结合的方案。如“软玉”为“闪石玉”,而“岫玉”为“蛇纹石玉”,确定产地后,再前缀地名,如“和田闪石玉”(简称“和田玉”)、“青海闪石玉”(简称“青海玉”)、“岫岩闪石玉”(地方名岫岩老玉及河磨玉)以及“岫岩蛇纹石玉”(简称岫玉)等等。此外,像传统的玛瑙、玉髓、绿松石、青金石以及硬玉等本来就是矿物名称,不需要改变。 目前,“国标”规定,“闪石玉”不管产自哪里,一律定名为“和田玉”。最近也取消了“闪石玉”一名。
硬玉和软玉问题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方矿物学和考古学很快传入日本,日本人首先将Nephrite和Jadeite分别译成“软玉”和“硬玉”(铃木敏《宝石志》1916)。民国七年(1918年),章鸿钊《石雅》,首次将日本译名引进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软玉”和“硬玉”的名称,有百年之久,应予以保留。 “硬玉”,即“翡翠”。翡翠以鸟为名,现产缅甸,开始活跃于18世纪乾隆年间,故也属于古玉研究范畴。有关翡翠的研究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软玉”,目前已知开发利用最早的是“岫岩闪石玉”(地方名岫岩老玉及河磨玉),应有上万年的历史;“和田闪石玉”(简称“和田玉”)何时到了中原地区,尚无定论,但殷商时期已出现了和田玉;“青海闪石玉”(简称“青海玉”)是在上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最近甘肃马鬃山地区发现古矿山,可能与齐家文化玉料来源有关;西伯利亚闪石玉何时或有无进入中国,尚不清楚。 下面我们在谈玛瑙时将说明“医无闾之珣玗琪”不是“岫岩闪石玉”或“岫岩蛇纹石玉”。
玛瑙和珣玗琪问题
玛瑙一名,始见后汉佛书。梵语名“阿湿嚩(pó)揭波”。“阿湿嚩”,马也;“揭波”,脑也;“阿湿嚩揭波”即马脑(玛瑙)也。玛瑙色纹如马脑,故名。许慎《说文》:“琼,赤玉也。”章鸿钊《石雅》称:琼通璿(璇的异体字)。多数人认为“琼”是指“玛瑙”或“红玛瑙”。 《尔雅·释地》中“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郭璞对其注释为“医无闾,山名,在今辽东。珣玗琪,玉属。”经笔者查实:“辽东”不是近代的辽东,而是战国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辽西,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锦州到阜新的医无闾山。 医无闾山,在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位于火山岩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章鸿钊《石雅》指出:玛瑙“奉天锦州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赤玉、锦州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
绿松石和土耳其玉及璆琳琅玕
绿松石一名,始见《清会典图考》,书中有“月坛用绿松石”一语。章鸿钊《石雅》称:“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也。英文绿松石(Turquoise),名源法语,原意为“突厥玉”(Turkeys)或“突厥石”(Turkey Stone)。因“土耳其”和“突厥”的英文是同一个单词(Turkey),日本人长期把“Turquoise”误译成“土耳其玉”了。土耳其不产绿松石,只有突厥(今伊朗北部内沙布尔绿松石产地,古属突厥疆域)产,所以“土耳其玉”应正名为“突厥玉”。 元明清时,绿松石称“甸子”,可能名源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中的记述。陶氏书中列举三种甸子:(一)你舍卜的(今伊朗北部内沙布尔),即回回甸子;(二)乞里马泥(今伊朗克尔曼),即河西甸子(新疆哈密黑山岭绿松石应为河西甸子);(三)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元代有襄阳路)甸子,亦称荆州石。 《禹贡》、《尔雅》、《穆天子传》等诸多古书,记载有关“璆琳琅玕”者不可胜记。章鸿钊先生考证认为:“璆”通“球”,湖北竹山县所产绿松石“其形如球”,“球状和粒状不等”;《说文》中,“琳”又是“美玉”。郑玄注:“琅玕珠也”。因此,“璆琳琅玕”直译应为“球状和粒状绿松石珠”,简称“绿松石珠”。“璆琳”乃“绿松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