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太平街人的美玉采风录
 
玉石文化  加入时间:2014-12-28 10:44:07  □王兴仁 李旭东
      在香港玉石界中,最为广东行家称道的玉石,名为“三万三”。据说此玉在清末由缅甸运至广州后,玉主认为并非色货,置于后院厕所旁。一晚如厕,因被此石摔倒,盛怒之下,用铁锤击破,以泄怒气。第二天,整个破口在阳光下绿光闪闪,方知为一绝佳的“满个子”翠玉。最后以三万三千两白银卖出,因而名之。
      在腾冲也有类似巧合之事。明末,绮罗乡尹文达先生得一黑壳大玉,因玉身太黑,行家皆认为不甚值钱。尹遂将此玉铺在马厩里,历经常年马蹄踏磨。一日,尹先生由瓦隙阳光照射处,发现磨口似有绿光闪烁。解磨后,方知为最上乘的“耳片玉”料。此种色泽的耳片玉,当时每副可值白银二三十两,诚为奇玉奇事。因此称之为“绮罗玉”。
      自明初腾冲建城后,因近产玉地孟硔王朝,供明王室及达官贵胄使用的玉料,皆以腾冲为集散地。以后民间亦兴起爱玉潮流。清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对玉之偏好,缅甸玉需求量大增。乾隆至民国初年,腾冲玉石交易更为兴旺。从事玉石交易的商号林立,解磨工坊大量增加。明至清初,时人皆误以为玉产于腾冲。
      明末清初,海运渐渐兴起。记得玉石山老前辈曾言之,当时孟养-孟硔王朝曾一度被缅甸王朝并吞(1604年左右),部分玉石采取越过帕敢老玉厂后山,用马、象、人力运至亲敦江畔下船,再运至曼德里(瓦城),然后顺依洛瓦底江出海至中国沿海。瓦城当时为玉石交易重镇之一。因地缘关系,大部分玉商都为腾冲人,所以当时玉石交易分为腾冲至内地、瓦城至中国沿海二线。1852年,英国占领缅甸。密支那至仰光铁路于1920年末建成,玉石出口改由孟硔经火车运至仰光再出口到中国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清末民初,腾冲玉石交易虽然发达,但多为中低档货品。高档翠玉皆由仰光出口至中国沿海城市。
      在腾冲珠宝业一文中(腾冲文史资料第三辑),龚子俊先生叙述了清末民初腾冲玉石业的盛况,也记述了当时著名的玉石行号与玉商之名(有些在缅甸时曾认识)。同时也记述了清末至腾冲沦陷前,在腾冲加工解磨的几件名玉。
      段家玉:为绮罗乡段盛才先生于1910年在孟硔购入。买入时,许多行家皆不以为是。但到腾冲解开后,方知为一透明玻璃底,花色飘花带绿,做成手镯后,如清澈溪水中飘着绿色鱼草。当时每副价值一千龙元。
      王家玉:分为两家。一是松园王世贤、王相贤兄弟所属,于清光绪年间解涨,为中庄货。制成手镯五六百副,畅销于云南、贵州。另一家为太平街王新广先生的王家玉。玉大、质好、带绿,当时制成近三千副手镯。上庄货远销中国香港和上海、日本、南洋。中档货深受大理白族妇女喜爱。王新广先生为太平中街王家,不只是当地著名的大地主,玉石经营也有声有色。
      正坤玉:是太平街王正坤先生于1910年在玉石山会卡挖得。因体积太大,解成小片运送孟硔。据见过4只正坤玉手镯的龚子俊先生描述:玉是满绿、夹丝放堂、化水底、无杂质、无瑕疵,像化学烧料一般。认为此玉为近一两百年来所仅见之玉。因其体积特大,时人遂以正坤先生之名命之。
      正坤玉是名玉,也是传奇。其传奇故事,目前仍然众说纷纭。龚子俊先生一生,皆服务于玉石行。在他的腾冲珠宝业一文(时年90岁)中,此玉解开为80-90公分直径的8块,其中一块作为上岗税之用。其余7块,虽估价为100万元,但最后王先生以20万元抵押给腾冲“天顺祥”玉号。到期没有购回,遂归天顺祥所有。
      这段记载与王家后代所传有很大出入。据正坤先生孙子德光、德华先生所云,此玉解成50余块,经仰光运至广州,由正坤先生的“和”姓管家在广州接货。因正坤先生突然逝世(病亡或毒杀不得而知,据说当时曾由英国医生诊断为病亡),遂被和家吞噬。当时路途遥远,其子王连槐先生年龄太小,而无能力继续追寻。
      此玉确实并未进入腾冲。王家后代从当时在缅甸见过此玉的一位老人处得知,此玉应重达数千斤。如以龚先生所言,解为8块,一块应在几百斤左右。以当时马驮为唯一长途交通运输方式而言,运载几乎不可能。解成50余块应该可信。一匹马驮,大概百余斤左右,如果太重,人力也难将马驮上架。如此推算,此玉可能重3000至5000斤左右。王兴仁(正坤先生重孙)曾由老玉商杨芝龙先生处得知,和家曾于民国十余年时,到上海卖出3块正坤玉,合价三万大洋。也有传说1块在交通银行,1块在农民银行,1块则存于香港汇丰银行保险箱内。1953年,李昌德先生(旭东父)在港经商时,一香港玉主听到先生为太平街人,是玉商,又与王家熟识,所以邀昌德先生至汇丰银行保险箱内观看正坤玉的其中1块。据当时玉主告知,此货由广州买入。据玉主当时了解,广州玉主防王家后代追讨,尚留数块,以便作为日后交待之用。昌德先生可能是最后一个真正看过其中一整块正坤玉的人。此玉声名远播,龙云子(龙纯勋?)任保山专员时,指名要一件正坤玉作为纪念,王家最后留有的正坤玉饰也随之被搜刮而去。太平街王家因正坤玉而出名,但并未因正坤玉而得利。回想起来,王家当时如住在县城或省会,而不是偏僻的太平街,官府贵胄之骚扰将会持续不断永无宁日,这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官四玉:腾冲官占吉先生在玉石山会卡所得。官先生20岁入厂,70岁得此玉,玉量大,质量好,整体为艳夹淡水绿。运回腾冲后,多数加工为手镯。
      所以清末至抗战这段时期的五大名玉,太平街王家玉及正坤玉就占其二。玉石市场,战后逐渐复苏,先有绮罗李生泽、李生华、杨芝龙先生等经营香港、广州、上海市场。但解放后,中国内地市场全面关闭,其后玉石销售皆集中中国香港一地。1950年,太平街李昌德先生也加入此行列。当时在玉石厂,太平街王明三及刘常炳先生也在帕敢经营玉石。王明三先生曾由陈学锡处购得上好大玉一件,李昌德先生建议切开逐片销售,不被接受而整件售出,价钱如何,不得而知。倒是明三先生在玉石山“乔坞达”(六家寨)经营一矿坑,产金亦产玉,成为先生一生的食福之地。1954年,刘常炳先生在老厂得玉一件,重五六百斤,双玉带,切成十余片,以36万元售予李生泽、李生华先生。此玉在港以200余万元卖出。解放后初期,玉石市场尚未恢复,能得此价,在当时红极一时。1950年初,10-20万元的玉已是极高价之玉。朝鲜半岛战后,世界经济逐渐复苏,高价玉饰需求日增,尤以日本、新加坡为甚。1960年,太平街李旭山与王德光先生由昔马人寸守忠处,以18万元购得大玉一件,后来光磨大涨,将一半股权以54万元让与李生泽先生。此玉在香港分片出售,几达800万元,是当时之天价大玉。
      在腾冲文史资料第三辑中,腾冲李静忱先生的《玉石名人李昌德事略》一文中指出,1971-1973年间,香港玉石业沽出4件高价玉:
      一、 太平街李昌德及李旭山父子的万青公司以1400万元售出50余公斤玉一件,创缅甸玉售价的最高纪录。
      二、 腾冲绮罗乡李鸿新先生售出一件1330万元。
      三、 腾冲金正先生沽出另一件1050万元,均未超过此价。
      四、 李昌德先生的云昌公司以900万元沽出另一件。
      李静忱先生,腾冲人氏。由1952-1964年间,在仰光即被委托为李昌德与李旭山父子的云昌与万青公司、绮罗李生泽与李生华兄弟的裕丰、生记及太和公司的代理,负责收付玉石及调拨款项的任务。当时李生泽、李生华与李昌德先生在缅甸、香港被称为玉石界三李,玉石交易量占全行80%强。李静忱先生于1965年迁居香港。对1950-1990年间香港、缅甸玉石交易情形,非常熟悉。先生于1990年初为此文,以他的阅历,对“万青玉”为战后香港、缅甸售价最高纪录之说,应该可信。
      李旭山的“万青玉”体积不大,呈长方形,重50余公斤。在缅甸解成10片后经海路运港。(当时旭东尚在缅甸)1971年3片以530万元沽与广泰玉器号,7片则以870万元沽与周大福珠宝金行。见过此玉的老一辈行家,皆称赞不已,认为是清民两代难得一见的翠玉。其底之透,其水之活,其色之艳,足以令其他玉石为之失色。其体积虽小,但价值冠于群玉。
      1970-1980年间,玉石市场活跃。两三百万至五六百万元之玉,时有所闻。除太平街李融和及李旭山的600万及400万的玉外,李生泽、李生华、金荣安、汪生兰等亦相继售出数件300至500余万元的高价玉。
      1990年后,中国内地市场兴起。适逢世界货币大贬值,玉源渐趋枯竭,玉价波动甚巨。2013年报载,缅甸玉石展览会展出两件大玉,要价300至350万英镑,所以目前的高价玉石3至5千万港币应是常态。目前在缅甸的太平街人尚有刘安印、杨若忠、刘安昌后代从事玉业,家乡也有多人来往中缅间,从事玉石交易,希望他们更上层楼,能将太平街的美玉传统发扬光大。
(转引自《盈江太平街志》,有改动)
关键字 
玉石文化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