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中国玉文化与奥运精神的完美结合
—— 从奥运徽宝中国印谈起
珠宝文化 加入时间:2008-5-26 10:06:16 □ 栾秉璈
(接上期)
(三) 周代开始广泛使用印章:
据《周礼·地官》载:有“货贿用玺节”,郑(郑玄,东汉经学家)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可见周代官方已正式使用印章。西周灭商获得大批手工业奴隶,与印章有联系的主要是青铜工艺,其次是制玉和制陶工艺。到东周(春秋战国)印章进入繁荣期,官玺多为铜印,也有玉印。印章上的官名有君、王、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府、竽、邑里、门关等。1962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金庄矿区发现燕国“会平(市)玺”;1964年在山东省五莲县王世疃迟家庄盘古城边发现13方齐国玺,乃是征木材使用的官印;1977年11月在河南省登封阳城南城发现四件韩国陶片,口边上有“阳城”印记;1984年7月在安徽省六安县城北西古城遗址发现楚国一方铜印。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北孙板村出土齐国私玺很多,材质有铜、玉、陶、石和骨等,都印证周代开始广泛使用印章。
(四) 秦统一后的印章艺术:
秦统一六国虽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印章出现大转折,其印章制度、文化、印风、官名等,均有一定的规定。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玺,即秦始皇用和氏璧(注意,这里的璧不是圆扁有孔的玉璧,而是美玉的通称),命丞相李斯篆写“授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再经玉工孙寿镌刻,成为国玺。后秦王子婴在轵道亭奉玺投降刘邦,刘邦封其为“汉传国玺”,代代相传,传至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璧火焚玄武楼,自此下落不明。另据记载:“《晋书》直云:始皇刻蓝田玉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名曰传国玺,是秦玺或本有二矣。”(见章鸿钊《石雅·和氏之璧》,1918年)。
(五) 汉代印章发展新时期:
汉代初期,印承秦制,“汉列侯、丞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汉作铜虎符,即“符节”,“亦印之一也”(赵汝珍)。汉武帝以后,印文逐渐变得平方整饬,笔画多带隶书成分,印章发展到一个新时期。1968年在咸阳市狼家沟村出土一方“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材为和田羊脂白玉,经考古专家考证推测为汉高祖之吕后用玺。
(六)魏晋南北朝承袭汉制:
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制。1981年在陕西省旬阳县东门外出土一件北周大司马独弧信之印,呈八棱26面球体,印材为煤精,印文为楷书阴刻,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资料。
(七) 隋唐五代十国的印章:
隋唐的印章制度不像秦汉以印钮、绶色等区别官署等级,而是以印形及其大小等来区别官署级别。隋唐开始废除官职印,换之以鱼符(亦称虎符,皇帝发给的一种信物)替代。(待 续)
关键字
珠宝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投稿】
【论坛交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站导航:
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诚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网站地图
|
网上书城
|
联系我们
|
网友投稿
|
设为首页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
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
昌龙网络
(
B2B
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