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郁
寄托中华民族天人和谐观念
珠宝文化  加入时间:2008-8-25 16:02:53  □ 陈 帅
      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是这次奥运会的一大亮点,其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荣誉观。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国特色浓郁,艺术风格尊贵典雅,和谐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之所以选玉来制作奖牌,是有特殊意义的。玉石文化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品质温润、色泽纯美、古拙敦厚、雍容不迫的玉器不仅是流芳百世的艺术品,也是浓缩中华民族宽容性情、寄托中华民族天人和谐观念的象征物。
      中国有着7000多年的用玉历史,2500多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人格化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现在我们的玉文化正在被世界人民认知和欣赏。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而现在人们把玉分得更细了。因此,在鉴赏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最早的玉器出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这两处遗址的时代距今均为7000~8000年,共出土玉器数十件。处于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工具,生产技能有了很大飞跃,随之而产生了治玉技术。这些玉器色泽纯正,磨制光滑,经鉴定,其玉料多为透闪石,有的是阳起石。从玉器造型之奇巧,工艺之精美,选料之准确来分析,当时的玉器制作和使用已比较发达。
      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源头,进入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时代,玉器制作业更为发达。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通体磨光,采用圆雕、浮雕、透雕、钻孔、线刻等技法制成,琢治技术日臻成熟。其主要风格特征是:造型浑厚、古朴凝重,整体截面多呈椭圆形; 擅长从总体上把握对象,概括、洗练,重点部位突出,讲求神似和准确的对称感。如玉龙、兽形玦、双龙首玉璜、兽首丫形器及龟鳖等。
      玉文化的另一繁荣是在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我国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准。良渚玉器继承了前人的制玉传统,而在品种、数量及雕琢工艺上则大大超过了前人。它在艺术上的创新之举是在坚硬的玉制件外表,成功地绘琢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纹样,突破了先前玉器光素无华的传统风格,极大地提高了玉制品的艺术水平。其表现手法有圆雕、半圆雕、浅浮雕、透雕和细如发丝的繁密阴线刻等。在制作上,良渚人将阴线刻和浮雕两种技法巧妙地结合,出现了由主体纹、装饰纹和地纹三重组合的装饰章法,这对后来青铜器的制作,影响很大。以玉琮、玉钺、玉璧为核心组成的庞大礼仪用玉,展现了良渚玉器的社会功能,这也是玉文化较有代表性的标识。良渚玉器的文化艺术成就是灿烂辉煌的。
      玉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由夏商周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玉器寓意的演变也可粗略看出文明的进程。从“神的意志”——“身份权力”——“君子同德”,玉器走过了“神巫界”——“帝王贵族”——“民间”。过程漫长而曲折,中国的玉器终于走向大众,作为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艺术体现,其绚丽的光芒更加夺目!
      如今,高古玉、明清玉,除博物馆的陈列,市场上可以寻觅到精品,多为凡品乃至赝品。很多藏家选择了入门相对容易的新玉,其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古玉诚可贵,新玉价也高。古玉能拍到上百万,几百万的新玉也不是奇闻了。古玉有古意的魅力和神韵,新玉有时尚的气息与特色。
关键字 
珠宝文化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