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1.4战国玉器的纹饰与工艺特色 玉器纹饰。战国玉器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玉器的纹饰上,纹饰总体延续了春秋时期式样。战国时诸侯国各自为政,突出了地方风格,强化了玉器的装饰美。有谷纹、涡纹、勾云纹、卷云纹、云纹、竹节式纹、网状纹、绳索纹、龙纹、虎纹、蟠螭纹、兽面纹、凤鸟纹、夔龙纹、夔凤纹、龙凤纹、乳钉纹、双龙、双凤、龙凤联体纹尤为精巧生动,极富强烈的韵律美。(照片3 战国·黄玉透雕龙纹玉饰)。

创新型纹饰较多,有蒲纹、列星纹、束丝纹、阴线连锁乳钉卷云纹、玉器中较多地出现了谷纹或蒲纹,谷纹中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 开创了双钩阴线叶纹、单阴线勾连纹、和谐饱满的隐起谷纹,使纹饰显得异常生动活泼,变化多端,富于时代特色,地方风格,独具民族风采。 战国玉器有较为统一的纹饰与制造风格,各地方玉器又有较为独特的作品,各地玉器造型有异,纹饰不同,但总体上与战国玉器风格保持一致。 工艺特色。玉器的工艺最容易透露出它的时代信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大量使用,经济发展迅速,玉器加工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玉器加工工艺出现了全新的局面;成本低韧性及耐磨性强的铁砣完全取代了石质砣具,开片规矩,形状准确,钻孔标准,纹饰华丽是战国玉器的工艺特色。 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进步,玉器制作不再是徒手进行,而是借助金属和金刚砂进行加工。使玉器磨工精良,雕刻精细,边角垂直锋利,器物表面纹饰刚劲有力,尤其是阴线槽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少见有制作的痕迹。战国玉器的边缘往往有凸起的边线,给人以锋芒毕露的感觉,(谷纹璧摸起来感到扎手)是战国玉器显著的工艺特色。 战国时,镶嵌工艺空前兴盛,且工艺精美。利用和田玉制作装饰件,镶嵌在大型青铜礼器,刀剑,带钩,车马器物上,是这一时期很流行的工艺特色。在琢玉工艺上学名称“金银错嵌玉器”。有镶金错银嵌绿松石铜牺尊(中山国),玉耳铜盘(绍兴),错金嵌玉铁带钩(信阳)钩面嵌三块谷纹玉板,嵌玉铜镜架,架上嵌刻有卷云纹玉片(淮阳)。 战国时期雕琢工艺成熟精美,加工技术已趋复杂,已运用阴刻、阳刻、平雕、单面雕、双面雕、分雕、透雕、镂雕、剔地、切割、碾磨、抛光等工艺。玉器雕琢精致,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图案匀称,抛光精细,一丝不苟。表现为: 其一,透雕技艺广泛应用,多用回曲双阴线和单阴线雕结合构成,强化了装饰美。使纹饰布满玉器表面而显得很华贵,纹饰抽象而精细,突出了生动韵律之美。(代表玉器为战国·楚国曾侯乙大墓四节佩饰)。 其二,镂雕工艺普遍运用,镂雕处布局繁密,图形多择,边缘犀利规整,琢工精细,使玉器造型更为丰满,加强了玉器形象玲珑剔透的生动感。(代表玉器为战国·楚国曾侯乙大墓大型挂佩)。 其三,玉璧突破原型,开始雕琢廓。廓附加在圆形璧之上,多为蟠螭或龙的造型,增加了玉璧的造型之美。(照片4 战国·青白玉双螭出廓谷纹璧)。

其四,战国玉器是春秋玉器演化而来,早期战国玉器在纹样及装饰上带有春秋时期玉器的特点。比如玉璜的表面饰有类似春秋玉璜上的分区纹样;玉琮的表面有类似春秋玉器纹样的凹面纹饰(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玉器)。 其五,抛光技术精湛,能把玉材的硬度与光泽度充分地表现出来。多选择质坚色美(和田玉)的玉器。光洁度能达到玻璃光泽,平滑细润,显现出光彩照人,栩栩生辉的艺术效果。是战国玉器工艺的重要特色,其成就空前优异,为中国古代玉器抛光工艺的代表。 1.5春秋战国玉器的商业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商业兴盛发达,玉器成为商业活动中极为重要的货宝。有“商不出则三宝绝”,三宝之货,包含玉器。 《战国策·秦策》:“吕不韦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可见珠宝玉器生意获利之丰厚,远远超过农产品,是当时巨商大贾做玉器买卖的首选。如曾两任秦国相国的吕不韦,初在韩国阴翟一带(河南禹县)经营珠宝生意,后入赵国邯郸为巨商。魏国的白圭,被誉为象征财富的“巨商”、“巨万”。 《礼记·玉制》“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释为:“锦文珠玉,华丽之物,富人合有,但不得聚之过多,不粥于市,不示民以奢也。”说明富人聚敛珠宝玉器的生意之兴旺。 春秋早期,玉器已成为物之交换的中介比价物。春秋晚期至战国时,玉器已进入商业交易之中,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玉器的商业价值表现在:《管子·八观》:“金玉货财商贾之人,不论志行而有爵禄也。”官商合一,犹吕不韦者,玉器的商业文化价值与政治价值可见一斑。 《尚书·洪范》有:“一日食,二日货”。释为:“货者,金玉布帛之总名。”春秋战国时粮食与玉器的交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食货流通的主要内容。玉器的商业价值在我国万年的玉器发展史中,唯有春秋战国时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