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呼伦贝尔沙金山一带的哈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500余枚石质箭头(以下简称这些石镞),这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有关这些石镞,人们在关注和震惊之余,也开始了思考: 一, 这些石镞的功能是什么?它们确是箭头吗? 二, 这些石镞作为随葬品陪伴主人被埋在这里,它的意义是什么? 三, 这些石镞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当时的石制品加工业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四, 加工这些石镞的石料种类以及它们来源于何处?
这些石镞的外部特征
石镞的形状:石镞呈锐角等腰三角形,镞尾呈燕尾状,周边出刃,刃部排列着大小不一的锯齿,截面呈菱形。 石镞的尺寸:石镞尺寸不一,镞尾宽约20毫米,镞长约30毫米至60毫米不等,厚度约为5毫米,镞头尖锐,夹角约37度至19度不等。 石镞的石质:风砾石(包括多种石质,如玛瑙、玉髓、长石等)、沉积岩等。 石镞加工工艺:石镞表面处理分两类:象风砾石这类硬度较硬的石镞,其表面一般不进行加工或少加工;另一类如硬度较软的沉积岩等,其表面需经过琢磨加工。
其它石镞和铜镞与这些石镞在形制、功能方面的差异性
通过对这些石镞外部特征的描述,本文对这500余件出土石镞确定为石镞产生了疑问。我们先来看看其它数件石镞和铜镞(以下简称为其它镞)的外部特征。 一,其它镞的外部特征:尖锐的镞尖;镞尖两侧出利刃;镞尾呈燕尾状,燕尾槽不做刻意出刃,燕尾槽底部呈锥状棱形榫;石镞长约40至60毫米,宽约20至30毫米;截面呈菱形。 二,这些石镞在形制方面与其它镞的差异:石镞虽两侧出刃,但刃部排列着大小不一的锯齿;石镞的燕尾槽边缘出刃并排列着大小不一的锯齿;石镞燕尾中部没有锥状棱形榫。 三,其它镞各部位的功能确定:镞尖:起到定位和穿透作用;镞两侧利刃:割穿镞尖遗留下的阻碍,协助镞尖穿透物体;镞燕尾:阻止石镞从被射入的物体中脱落或被拔出。锥状棱形镞榫:起到与箭杆的连接固定作用,致使镞与箭杆易于插接,牢固且不易扭动。 四,这些石镞各部位作为镞的功能分析:镞尖:起到定位和穿透作用;石镞两侧刃部:割穿镞尖遗留下的阻碍,协助镞尖穿透物体。镞两侧锯齿在镞尖的穿透过程中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镞两侧的锯齿不是为石镞穿透物体而琢磨出的,它们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锯割;镞燕尾:阻止石镞从被射入的物体中脱落或被拔出,燕尾内侧边缘排列着锯齿,这些锯齿对阻止石镞脱落起不到任何作用,由此可见,这些锯齿的功能还是为了锯割;镞榫:这些石镞没有镞榫,没有镞榫就不能与箭杆连接,不能与箭杆连接就说明这些石镞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使用工具。
两把石刀的外部特征、功能确定以及这些石镞作为石刀的功能确定
综上所述,这些石镞不具备作为镞的基本功能,而是另一种独立的锯割工具。那么,是一种怎样的锯割工具呢? 一,两把石刀的外部特征 1,石刀的大小:大的长约150毫米,宽约40毫米,厚约8毫米。小的长约120毫米,宽约25毫米,厚约8毫米。 2,石刀的形制:大的石刀呈柳叶形,表面呈明显、有规矩的波纹状凹槽。弯曲的一边出刃,刃部达两端端点。小的石刀呈月牙形,表面呈不怎么规矩的网状凹槽,弯曲的一边出刃且带锯齿,锯齿达两端尖部。 3,石刀的材质:材质细腻坚硬,是一种戈壁风砾石。 4,石刀的用途:大的石刀用于切割,小的石刀用于锯割。 二,这些石镞作为石刀的功能确定:镞尖:坚韧的镞尖易于戳穿动物的皮毛;镞尖两侧排列的锯齿以及镞尾燕尾槽边缘排列的锯齿,便于对动物肉进行来回锯割。 综上所述,第一个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断定这500余枚出土的石镞,实际上不是石镞,而是一种当时用以割肉的锯割工具——锯齿石刀。 这种石刀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进食工具,人们随身携带,居家必备。这500余枚锯齿石刀很可能作为当时的货币进行交换与流通,石刀的多寡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从这500余枚锯齿石刀的加工水平分析,它们一般仅采用琢磨的加工工艺。琢即是手握锯齿石刀表面及边缘进行点击,磨即手握磨石对锯齿石刀表面及边缘进行磨蹭,或手握锯齿石刀对着磨石进行磨蹭,进一步细化琢后的规格及形制。 这些材料有的采集于荒山野外、江河湖泊;有的采集于戈壁沙漠。采集的原料以正好适合加工对象所要求大小、形制为首选;片状料次之,以块状料为再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