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我国观赏石的源与流
 
珠宝文化  加入时间:2010-6-7 15:56:41  □ 唐正安

      赏石、藏石属于动静相兼的一种文化艺术行为。爱好者们在“动”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和市场,对观赏石进行探究搜寻、观摩养护;在“静”中进行观赏,实现生活质量及艺术思维的升华。我国观赏石艺术由来已久,经历了无数的沉浮与升华,已逐步在某些领域里进入普及与提高的阶段。

观赏石的萌生与发展     

      一种思想的萌生,总的来说,不能摆脱“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规律。观赏石思想的萌生与发展也是如此:其一,必须有它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周围有可供观赏的大量奇石存在着,这一点毋庸置疑;其二,是在“经济基础”——人类生存与生活问题基本解决或暂时解决之后,才会萌生出对奇石的观赏思维与行为。也就是说,要具有衣食无紧迫感之余的“闲暇”条件,人们有了时间、有了心情、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才去倡导、探寻与鉴赏奇石。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界里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就怀有一份崇敬的心情,甚至将山水神格化,寄托了思想精神至高无上的理念。而今,随着人们的自然意识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强烈,从一种“静观自得”的心境中去体会自然的美感和神秘,把奇石作为满足精神寄托与物质生活需要的源泉之一。
      观赏石思想的萌生与发展,除了得自于大自然的陶冶及自身的审美感悟外,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模式对奇石欣赏也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其中,特别是受儒家的“崇天敬地”和道家的“道法自然”这两大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佛家,则主张“退隐山林”、“与世无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提倡与山川草石为友。人们对自然界浑然天成的奇山秀水、险峰奇石都有着喜爱和向往的感情,他们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寻找替代品,兴起了以“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审美意境,赏石界以一种“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将天地间灵秀的景色纳入由奇石造景生成的画境中来欣赏,或采用与自然同质的石头直接模拟自然的真山真水,创造出美妙绝伦的景观造型。

赏石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远在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以石器作为求生的工具,居住、坐卧也都和石头有联系。据有关专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末和新石器时代初,古人类除以石头做工具和武器外,竟然还有用石头来做装饰品的,有的甚至以石作为娱乐用品或玩具等。
  自古以来,以石为题材曾在人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如“女娲补天”、“悟空出世”、“精卫填海”、“米颠拜石”、“石头记”以及流行歌曲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等历史文化典故。至于赏石艺术及欣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史以来倒是有不少记载,最有深远意义的是晋代的陶渊明以“自然石”为欣赏对象的赏石观念,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喝醉了酒就在宅旁菊花丛里的一块石头上睡觉,日久生情,并郑重其事地为这块石头取了个“醒石”的雅名。
  赏石的风尚经过魏、晋、南北朝名流闲士的倡导,到了唐代时,整个社会赏石的风气已经十分浓烈。奇石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贵族、知识分子楼台馆舍厅堂庭院的重要摆设品。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历代知识阶层(即士阶层)和上层社会对赏石藏石的影响很大。

现代石文化的复苏与盛行  

  历代赏石艺术主要是在上层社会中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等士大夫当中流行,似乎成为上层社会人士雅兴的专利。时至今日,赏石、藏石真正在社会上在民众中流传开来了,这说明赏石文化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出现了如下现象:
  赏石、藏石者越来越多
  据悉,全国的赏石、采石、藏石者约有百万人,仅广西柳州就有万余人赏石、藏石,不仅文化艺术界、商家企业界、离退休干部中有人赏石、藏石,而且工厂、学校、农村都有相当多的一批爱石者。他们崇尚以纯自然观赏石为追求目标的奇石珍品,以石置于厅堂或装点室内,欣赏其形、色、质、韵,引以为荣。赏石藏石者相互观摩、指点评论,不亦乐乎。
  各种组织相继成立
  各地所成立的赏石组织,称谓各有不同,有的叫奇石协会,有的叫观赏石协会,有的叫雅石协会,也有的把花卉、盆景、根艺和奇石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协会组织,还有的成立奇石研究会或观赏石研究会等。他们分别接受园林、林业、建设、地矿、旅游、文化部门的指导。在东南亚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地区,爱石、赏石者及收藏家甚多,特别是台湾地区仅赏石社团就有上百个,东南亚的韩国、日本、泰国观赏石文化方兴未艾、
  观赏石活动频繁开展,学术气氛十分浓郁
  随着赏石、藏石队伍的扩大,观赏石资源不断被挖掘开发,种类纷呈。1990年7月,“中国首届观赏石观摩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珠海、深圳、柳州、桂林、西安、宜昌、郑州、洛阳、南京、广州、徐州、淄博、南京、上海、银川、兰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先后举办了石展,有效地把我国观赏石文化艺术推向更高境界。与此同时,赏石界在出版部门的配合下,出版了大量的赏石专著。与赏石相关的报刊、杂志、画册达数十种。
  观赏石店铺有增无减,石头市场形成规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赏石者队伍的壮大,石友间从以石换石,发展到评石论价。有爱石者买石,必然出现收石卖石,于是在一些奇石产地建起了石玩市场,一些城市和旅游点设有专门的石玩店铺。目前,我国石玩市场规模最大的是广西柳州市,主要集中在马鞍山公园。其次应该是桂林市,石玩市场主要集中在桂林瓦窑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已有规范化的门店100多家。全国其他产石的省市也形成了类似的石玩市场。这类市场的出现,是石文化由复苏转向发展的必然,这一特殊商业行市的形成,具有沟通、交流、促进、拓展、开展赏石文化的巨大作用。

现代石文化复苏与盛行的原因

  现代石文化的复苏,既有中华石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历史的因素,也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外部推动,更兼赏石本身的确对身心有益,这是内在因素。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更为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赏石文化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了现代精神生活中一种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表现在:
  从“静”的方面看,赏石活动可以使人心胸开阔,陶冶情操
  奇石可以给人精神上带来愉悦,思想上得到启迪,品赏中得到情趣。工作繁忙之余、心绪不好时,便可以对自己心爱的几件石头品味、抚摸,能有效地调节身心的不适,转移人的情绪。心爱的石头最耐看,可以今天看,明天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越看越有情感,就越能发现藏石的深层内涵,从而解除人的烦恼,使精神上得到寄托,审美上得到享受,头脑中得到宁静,心理上得到平衡。静能养神,静能健脑,静能处世办事有条理,为人有诚心,从而进入心宽地阔的境界。
  从“动”的方面看,捡石、赏石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奇石之美在于天然成景,自然成趣,美在自然,美在发展,所以赏石界称其为“发现艺术”。要想得到几块好的石头,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到河流滩涂中去寻石、捡石,到江河边的丛林山寨或旷野农户中去选石、购石、奔波往返的户外活动,既增强体能,又可领略大自然山山水水特有的雄伟、秀美的风光。远离喧哗的都市,跋山涉水,必然呼吸到新鲜空气,心情自然舒畅。
  从“专”的方面看,赏石可以增长知识
  俗话说:“奇石品类多胜画”。赏石文化包含着地理学、地质学、美学等诸多综合性自然学科内容,赏石本身就是一种发现美的艺术,也可叫“慧眼识宝”。通过寻采、清理、品味,到收藏一系列接触,必然要对作品一一推敲,了解其中奥秘的由来。所有这些都能使人从中学习和积累到丰富的自然知识,领略到物质形成与石文化演变、发展的科学道理。
  从“博”的方面看,赏石可以广交朋友,开阔视野
  赏石可以广交朋友,互相观摩藏品,可以参加全国甚至国际上的石展、观摩展销、拍卖会等等。经常与石友捡石、品石、论石。交换石种、交流石艺、以石会友,实为人生一大乐趣。
      综上所述,除了对传统的承续、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等社会因素外,奇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具有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公关价值等因素,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石文化的复苏与盛行,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字 
珠宝文化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