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澳大利亚的挑战
戴比尔斯最大的威胁,就是它控制之外的钻石矿。19世纪末,塞西尔·罗兹和他的欧洲同行整合了钻石产业之后,一个噩梦就盘旋在他们的头顶:如果他们势力范围之外,又发现新的钻石矿怎么办? 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用尽大英帝国殖民地的所有关系,终于把新发现的几个钻石矿纳入戴比尔斯的版图。哈里·奥本海默通过秘密谈判,把社会主义的苏联也拉进钻石卡特尔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些努力没能阻止噩梦成真。70年代末,在西澳大利亚的阿盖尔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钻石矿,具体位置是一座名为“金伯利”的小镇附近,恰好跟戴比尔斯在南非的发源地同名。稍后的钻屑取样表明,该矿的年产量可达5千万克拉,超过了戴比尔斯旗下所有矿山的总产量。尽管这些钻石的品质并不高,但也足以改变国际市场的格局。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戴比尔斯必须实现对澳大利亚钻石矿的控制。 戴比尔斯迅速开始行动,1980年,它与澳大利亚最大的采矿公司康锌力拓(即现在的力拓)接洽,购买该公司一小部分间接股权,然后趁热打铁提出一份全权代理销售合同。然而力拓却不领情,它旗下的北方矿业公司偷偷把合同的部分条款泄露给了当地的主流媒体。报纸纷纷报道说,戴比尔斯打算以低于市场价80%的价格收购澳洲钻石矿。澳大利亚顿时民怨沸腾,反对党指责道,戴比尔斯不仅在钻石的真实价格上欺骗澳大利亚人民,而且在政治上也是臭名昭著,如果与这家公司合作,就相当于赞助了南非的种族隔离计划。他们要求政府自己管理钻石的出口业务,而不是把它授权给这家南非公司。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Malcolm Fraser表态说,他不赞成让南非的垄断巨头来控制澳大利亚的宝物。这些钻石矿最终被力拓和必和必拓瓜分。 与此同时,戴比尔斯在非洲国家扎伊尔也遇到了麻烦。戴比尔斯在这个国家建有最大的工业(非装饰用)钻石开采加工基地。扎伊尔本国对工业钻石并无需求,于是任由戴比尔斯牢牢控制着出口和销售渠道。但是1981年6月,扎伊尔总统蒙伯托突然宣布不再与戴比尔斯续约,因为他从印度和美国钻石商那里得到了更优惠的订单。拿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扎伊尔只不过是想多捞些钱罢了。”不论动机如何,扎伊尔的叛变是对钻石卡特尔的沉重打击。另外加上内乱频仍的纳米比亚,以及十分不友好的博茨瓦纳政府,戴比尔斯在黑色非洲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2000年以后,戴比尔斯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目前已经缩减到40%左右。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以及非洲的国有钻石开采公司,都已经成长为强有力的竞争者。 (露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