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3.琢。古代治玉的四种工艺:切、磋、琢、磨,如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琢主要是手握石头直接打击被琢的石器,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制玉工艺。 4.磨。手握磨石直接对被磨的石器来回磨蹭或手握石器对着磨石来回磨蹭。像表现在这件钺墩上的阴刻线条,一般采用金属片和研磨砂,对着石器被加工的位置来回摩擦。摩擦时研磨砂在铜片下,铜片移动带动研磨砂对着石器的被摩擦表面进行摩擦,摩擦出凹槽、阴刻线条、双阴浅阳线条以及减底阳起的线和面等。 这种琢磨工艺在钺镦上的表现,集中在代表鸱枭耳羽的凹槽、代表眉羽和喙的凹槽上。这些凹槽主要是手工琢磨出的。代表耳羽的两个凹槽,采用先磨后琢。该两个凹槽的4个边是先磨蹭到一定的深度,再采用琢的办法,将这两个凹槽的中间部分琢掉。被琢掉这部分的底子,坑坑洼洼、参差不齐,正是这种琢后工艺的表现形式。眉羽上部大部分凹槽采用琢磨的工艺加工而成,故这段凹槽底子较耳羽要平整、光滑的多。而这两道凹槽的底端和由代表鸱枭眼睑的圆圈左右中部由切线方向切出的两道向下较细凹槽(代表喙),凹槽底部坑坑洼洼、深浅不一,且凹槽断断续续,或宽或窄、有深有浅。这些现象主要是由琢的工艺产生的,琢后的凹槽线不美观,凹槽底子不平和,这就需要用磨的工艺修整这些凹槽。钺镦顶部的圈凹槽(阴刻弦纹)主要由磨的工艺而成。由此可见,琢工艺的效率要大于磨的工艺,而磨工艺的效果要好于琢的工艺。 虽然,当时已经采用定位比较好的钻具来加工这些圆圈了,但是从这几道琢磨凹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琢磨工艺的手段完全是靠手工完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凹槽两边的磨痕弧线不规矩,弧线或直或曲。砣机砣轮(一种使摩擦盘转动的机器,摩擦盘旋转时其外圆带动研磨砂对石器的表面进行摩擦加工)砣出的线条为短直线段首尾相连而成,砣出的曲线采用跳刀的方法,由一段一段的直线条相切圆周组成。 (2)凹槽两侧的磨痕弧线对称性不好,右边为弧线左边为直线。砣机砣轮磨痕弧线一般对称性比较好,砣机砣轮随线切割要比手握石头随线磨蹭要容易的多。 (3)凹槽两侧的磨痕面(壁)不平整,不规矩。砣机砣轮磨出的磨痕面规矩平整。 (4)凹槽底部凹凸不平、突高突低,毫无规矩可循。砣机砣轮磨出的底部平滑。 (5)凹槽两侧磨痕角完整无损,没有砣机砣轮产生的跳刀、歪刀等痕迹。 5.抛光。即在琢磨好的玉器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这件钺镦的表面均经过抛光处理,抛光光泽度约60度。凹槽槽壁及槽底没经过打磨和抛光,仍保持着琢磨和钻后的原始状态。从这件钺镦的表面细腻和抛光程度分析,金坛三星村遗址的先民已经会用极细的细沙来对石器表面进行抛光。这种极细的细沙估计达到300目左右。 那么金坛三星村遗址的先民是如何得到这种极细的细沙呢?那就是将河边一些干透了的沙子捧几捧放在手帕中,然后掀起手帕一个边,慢慢地将手帕中大部分沙子掀掉。这时一些极细的细沙会保留在手帕的表面,这些极细的细沙就可以用来抛光石器的表面。另外,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的细化这些得到的细沙,可以得到更细的沙子。抛光时将这些极细的细沙用水或动物大油调和,然后用兽皮沾着调和后的细沙,对着琢磨好的石器表面来回摩擦。石器被摩擦一段时间后,就将这些极细的细沙去掉,单纯仅用兽皮或沾着动物大油对着石器表面快速摩擦抛光,使得石器表面呈现出光亮感。图8就是这种古老的打磨抛光工艺,在一块黑色大理石表面所进行的打磨、抛光试验。打磨及抛光效果与这件钺镦表面所呈现的细腻程度和抛光效果基本相近。 估计金坛三星村遗址的先民对这件钺镦的打磨、抛光过程是:用兽皮和略粗一点的沙子(沙子颗粒大小约30目)对这件钺镦表面进行打磨,然后用更细的沙子(沙子颗粒的大小约120目)对这件钺镦表面进行打磨,直至最后采用最细的细沙(沙子颗粒的大小约300目左右)对这件钺镦表面进行细化处理。最后仅用兽皮沾着动物大油对这件钺镦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以上是对这件钺镦的加工工艺进行大体的分析,由此可以了解到: 1.金坛三星村遗址的先民已经使用定位比较好的钻孔工具和利用研磨砂对石制品进行钻孔或掏孔了。 2.砣机在这个时期和地区尚没有被发明和制作出,也没有从别的地区传入而被使用。 3.这件钺镦的表面抛光约达60度,是使用极细的细沙与水或动物大油调和作为抛光研磨砂抛光所致。这种细沙的细度约达300目。 4.鸱枭纹饰在当时已是作为一种氏族的图腾为统治者利用和崇敬,为氏族部落所接受。 5.石钺作为一种礼器在这个时期和地区已经开始使用并为人们所接受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