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工具方便快捷,电磁波通过各种高科技工具传播着图像、文字和声音,以前联系亲戚朋友全靠写信或者发电报,这大大耽搁了时间,也耽误了事情,让人遗憾。现在,可随时通过电话交流,信息立马便知,这是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快速的交通和便捷的通讯也让人感到偌大的地球一下变得小了。 考古发掘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玉石制品,无意之间穿越了时光隧道,把古远时代人们生活的信息传达给我们。它便成为一种特殊的“信使”,有礼器、兵器、工具、饰物;有动物形象、人物形象,既具象又抽象。安全可靠,不霉不烂,它是一种永恒。当然这种永恒只是区别于别的材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几千年,历史学家把其分成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后面跟着是现在的电子信息时代。研究玉文化的学者有提出中国历史中应有一段玉器时代的看法,并将这一时代排在青铜器时代之前,这样的观点应该引起玉石爱好者的兴趣。 人类自诞生后,一直以各种不同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后人传递当时那个年代多种多样的信息:山崖上的岩画是太古人留下的信息,它以高度概括、古朴、简练的线条图像形式描绘了人之初的生活方式,他们持着石器捕猎动物,一群男女在舞蹈,岩画使我们知道了太古的原始人类是如此艰难地生活。在漫长的与自然界生存斗争中,人类逐渐认识了石头,把石头中的美丽者区分出来称之为玉石,玉石的开发利用又使人类多了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使先祖的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人创造的方块汉字非常艺术,它既是字又是画,中华民族文化上字与画同源,早期文字有刻在骨、龟甲上的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和书写在竹简上的字等,绘画方面除岩画外,后有汉代的帛画,汉唐墓的壁画,再后的绢、帛、纸的图画,另外有青铜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木制品等。这些信息的载体都有易碎、易破、易腐烂、易氧化、锈蚀的缺点,就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也要十分小心地保存。大概正因如此困难,在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墓的问题上采取只探不发掘,便是种高明做法,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所见到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时期的玉石制品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它们基本完好,我想那时制作的玉器并不是专门有意留给后人的,古人只是要留住他自己在世的生活,或转世后继续生活之用。玉石的天赋自然使它成为中国历史文明传承的一种载体,成了一个民族文明信息的使者,可以永存史实,在历史时空的长河中成为一位忠实可靠的信使。 玉石本身是种载体,它一定要承载信息之后才能成为信使,单靠天生丽质还不够。玉不琢不成器,玉在被雕刻塑造时便被赋予思想和精神,成器后就是一个不会开口说话的信息传递者。所谓成器,应该是经雕琢出适合人需用又能表达思想内涵的物体。在雕琢的过程中雕刻艺术家把自己或一群或整个民族或此物的占有者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应用雕刻惯用的形象语言逐渐錾刻输入信息使之成为带有生命情感的物件,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公认的传统形象语言,如“福”用蝙蝠来表现;“寿”用四条腿似是似非的走兽比喻等等,这些形象的表达语言成为中国玉石文化的一种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都能心领神会的一种大众信息。将它作为信物,当作礼品,你的亲人,朋友或后辈也会读懂理解物件的诉说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古人认为玉石是天地精华,可以驱鬼神,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视玉为王,所以呕心沥血打造它,赋予它一种权威、权利。作为护身之物,于是玉石有消灾辟邪,保平安的理念,一直被信奉至今,玉石制品因而博得了今人的喜欢与追求。古时社会玉器可能无处不在,“君子必佩玉,无故不离身”,这大概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玉有十德”,玉德是把玉人格化,实际也是通过玉的使用,倡导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古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整套规范的造型形式,不同款式雕刻造型上的纹饰也不同。如:玺是一国之君的印章;园壁是专门祭天用的;礼器,玉制的兵器不是实用打仗,而是作为国家仪仗以显示国威、军威之用。古人祭天祈求上苍保佑以得风调雨顺,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认识,作为一个靠天吃饭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来说,天地和谐与之相处是至关重要的,这和我们现在倡导的绿色生活非常一致。 古人用玉料创造了许多玉器造型和纹饰,又发明了对应的汉字,我们可以从《新华字典》上查找到与玉有关的汉字约151字(其中有简、繁同字),有指玉料的品种如:玛瑙、珊瑚、琥珀等;有的是玉器造型的专用字如:璧、璋、珏、琐等;有指玉色玉质的;还有描写玉声叮叮当当的字。玉可令人醒目,令人美妙悦耳,从方块汉字中我们能体会到玉石制品在古人生活中应是至高无上的,玉石制品架起了我们和先祖沟通的桥梁。 玉石制品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艺术品供人欣赏、收藏和传世,它海枯石不烂的品质,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特别可靠重要的信息的传递员,它将现在与过去联结,并向未来延伸,它可以承载过去,也能承载现在,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