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将天然珍珠应用于各种首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天然珍珠产于生活在不同的海域、河流、湖泊以及池塘的各种各样的贝或蚌类里,可能在100个贝里发现一颗珍珠,但是如果在10000个贝里面没有找到一颗珍珠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并且在发现的天然珍珠中高质量达到宝石级的珍珠不多。再加上从17世纪开始人们对世界上著名的产珠区,如波斯湾、中国南海、斯里兰卡、美洲和日本乱捕滥采,世界范围的珍珠资源已经开始走向枯竭,到19世纪,几乎再也找不到新的天然珍珠了。因此,为了保证高品质珍珠的产出数量,人们必须从数量巨大的贝类中找到合适的能产出珍珠的贝种进行珍珠养殖。今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珍珠”,大多是人工养殖珍珠,目前人工成功养殖珍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
11世纪南宋时,湖州人叶金扬,创造出了培育“佛像珠”的精湛技术——以褶纹冠蚌培养成附壳珍珠。这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发明。18世纪中叶,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Carl von Linnaeus也曾用淡水蚌做试验养殖出一颗有柄的珍珠。 19世纪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珍珠成因的研究也也有了长足进步。现代科学认为,珍珠是产在珍珠贝、蚌类软体动物体内,由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有机质的矿物(文石)球粒。当外界的细小异物进入到珍珠贝体内,接触到贝的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质将异物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珍珠。其大小取决于软体动物本身的大小、动物生活的水温,以及存活时间的长短。一般每天分泌3-4次,每次增加的珍珠层厚度仅0.5微米,因而一颗宝石级珍珠的长成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 人工养殖珍珠的成功是在1893年由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实现的,他经过了艰苦而漫长的试验后,终于在马氏珠母贝养殖中获得了5粒半圆珍珠。在此基础上,以御木本、西川藤吉和见濑辰平三人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终于在1907年拿到了专利,距今已经100多年了。 受马氏珠母贝珍珠养殖成功的刺激,当时许多日本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远离自己的家乡去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或者缅甸寻找合适的海域从事珍珠养殖业。由此,珍珠养殖技术传播到日本以外。现在,珍珠不仅在日本养殖,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有养殖,包括中国,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及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中国境内以海南陵水和临高,广西北海,广东雷州和徐闻的海水珍珠养殖最为集中。
人工养殖珍珠的过程
养殖珍珠是一项艰辛的事业。一般珠母贝的养殖成活率为50%,在此比例范围内能够成珠者仅有40%。而其中生长得圆度很好、质地坚韧、色泽艳丽者更不过5%。显然,这不到5%的上等养殖珍珠也就成了瑰宝! 第一步:培育珠母。 又称“养殖珠母”或“培育珠苗”,即培养适宜于珍珠生长所需的软体动物。现今世界上可以用于养殖珍珠的软体动物有30多种,其中海水产的珍珠贝类有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白碟贝)、珠母贝(黑碟贝)、企鹅珠母贝、解氏珠母贝等;淡水产的珍珠蚌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瘤丽蚌、池碟蚌等。 母贝的来源有二: ①野生软体动物,由采集获得。在采集季节,人们潜入1米-10米深的海底采集野生软体动物,继而送到珍珠养殖场,将它们分散在未被其他软体动物占用的浅基底上。在早秋时节完成采集工作,至次年春天挑选之前,它们不会再被打扰。但其中只有那些健康的软体动物才可能接纳外套膜,进而用于人工养殖珍珠的生产。②人工孵化育苗,饲养珍珠贝。自由游动的珍珠贝的幼虫对光很敏感,它们在水下物体上固着和稳定于海底之前总是要寻找黑暗之处。为了获得和培育它们,人们设计出有多层粗糙隔板的金属丝笼子(约80 *50*20厘米),再把小黑板固定在笼子的四周和底面,使之变成暗区。这样,既可以引诱珍珠贝的幼虫前来定居,又可以免受天敌的吞食。将笼子悬挂在海面以下约6米的深处,珍珠贝的产卵期是7月-9月,至11月即可将笼子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时卵的数目可达7000个-10000个。将卵从收集笼转移到饲养笼进行吊养,随着贝苗的长大,笼子要逐渐换成网眼更大的,每笼的贝苗数量也要逐渐减少。约两年以后,可将长成的珍珠贝收集上来,挑选其中健康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用于插入珠核。 第二步:植入种核。简称“插核”,即把种核植入珠母贝内,以便形成珍珠。 这是人工养殖珍珠的关键阶段。种核一般由贝壳磨制而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光洁度,直径约5毫米-7毫米,它决定着养殖珍珠的大小。优质种核备妥,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插进竹楔等)使珠母贝的贝壳微微张开双瓣。然后使用手术工具将种核植入母贝的外套膜内,快速完成后放入笼中让其休养。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艺活,一般生手需要实践一年左右才能成为熟手,而且以女性为宜。 第三步:养殖管理。漂浮式的操作台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器具则是铲子、刀等,便于清除附着在贝壳外的海藻、沙石等物。每月要对贝壳进行数次的清洁工作,如果不将这些附着物及时清理,将会造成贝类的疾病乃至死亡。清洁完毕后的贝壳被放回多层笼继续在海水中生长。养殖珍珠除必须预防天敌、注意清除水中杂物等以外,还最怕洋流引起的水温突变和由“赤潮”所造成的珠母贝批量死亡。 第四步:采收珍珠 ①收获时间 收珠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高温季节一般不收珠,因为在气温高的时候珍珠质沉淀快、质地松,珍珠表面往往蒙上一层白色的物质(霰石结晶溶解物),光泽暗淡、质量不好。而在冬季或低温条件下,珍珠贝分泌珍珠质速度减慢,珍珠质表层比较细致、光滑,光泽较好,因此此时是采收珍珠的最好时间。 ②收珠方法 收珠按前后顺序排列进行,收完一个再收下一个,顺此类推。工作人员从海里取来育珠贝后,用开贝刀从腹缘开口处插入贝体内,用力割断闭壳肌,露出软体部,用镊子或刀轻轻地插入育珠袋,小心地从袋中取出珍珠。③珍珠收获后的处理与保存 刚收获的珍珠,因为表面附有海水、体液和污物等,若放置过久,会使珍珠表面的胶质状碳酸钙和有机质发生凝结,珍珠质变暗,被氧化变质,影响质量。因此,采收之后应及时进行清洗和处理。
珍珠最后的形成
采来的珍珠如果不经过颜色、形状、光泽等要素的区分就进行加工,是不能成为珠宝的。这里以中国南珠加工为例,广东雷州的流沙镇作为海水珍珠的养殖加工基地已拥有多年的历史,这和当地海域、阳光等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珍珠加工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在非荧光灯下的自然白光下,而且是在光线稳定的北窗,早上八九点到下午四五点之间, 夏天可以进行到更晚些。色泽大小区分后的珍珠按照类别打孔、抛光等,之后的每一步包括设计都要进行新的筛选。 第一步:清洗后的珍珠在自然光最稳定均匀的北窗下,经过鉴别筛选,有瑕疵的地方会被选择作为打孔处;如果局部有瑕疵则会选来做戒指或者镶嵌饰品;如果两端有瑕疵则作项链,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分级定义。 第二步,打孔。打孔时对于珍珠瑕疵的位置掌握很重要,根据瑕疵的大小可以选用不同型号的打孔针。这项工作需要很大的耐性和体力,打完孔的珍珠要经过清洗晾干。 第三步,打好孔的珍珠根据用途进行分类。如打通孔的会用来做项链,根据大小和颜色在链盘上分好,一条条穿成项链,工作台同样选在北窗下。这是需要经验和技术的工作,有经验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穿20条 。 除了比较传统的常规珍珠项链,我们所看到的更多华贵精美的珍珠首饰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工制作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珠宝的。 (作者系海南京润珍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