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
手机网站
宝玉石周刊 >> >>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买青海和田玉
 
珠宝资讯  加入时间:2016-11-21 10:40:06  byszk

      本报讯 胡志林报道: 作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青海和田玉,自北京奥运以来,市场行情水涨船高。但是近几年,一些和田玉经营企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及利润,将硬度、颜色较差的其它产地的和田玉原料掺入青海和田玉中销售,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使高品质的青海和田玉价格受到严重冲击,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而且根据相关规定,检测部门只对和田玉成分进行检测,并不对原产地、品质等级进行验证,令消费者无法从检验证书中分辨玉石的产地及质量的真伪。

 


      最近,青海省和田玉协会会长刘盛春、深圳盛世昆仑珠宝公司总经理华山和深圳市溯源质量检测和标准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小凡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借鉴湖北绿松石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成功经验,采用CGICP真品溯源技术,对青海和田玉的原产地相关信息进行防伪溯源,籍此净化和规范市场,让青海和田玉产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据了解,青海和田玉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玉虚峰,主要成分是由“透闪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具有质地细密、柔润、储量大、品质均匀、材料块体大特点;青海和田玉是目前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宝玉石种类,有“白玉”、“青白玉”、“青玉”、 “烟青玉”、“翠青玉”等丰富的品类。科学研究表明,青海和田玉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益身心健康。
      针对和田玉市场存在的以次充好现象,华山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根据和田玉产地的不同,玉石的质量也不尽相同。青海产出的和田玉我们称之为青海料,它比其他产地的和田玉透明度都高,水头足,颜色也漂亮、干净,永远都不会变色。而俄罗斯产出的和田玉称之为俄料,俄料略显粉气及瓷性,颜色略感张扬,俄料白玉、青白玉、青玉上常常带有些糖色。韩国产的和田玉俗称韩料,韩料多显青黄色和淡淡的棕色,透明度小于青海料,也没有俄料那种粉白色,抛光后呈现蜡质光感,与青海料相比,致密度差、分量轻、厚重感不足且不耐看。这些细小的差别在行家里手或许能够较为容易的分辨,但是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
      华山还表示:“如今,市场上出现了以‘青海新料’命名、以‘奥运用玉’自居的其他产地和田玉,可是该产地的玉石达不到青海和田玉的质量。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更是严重破坏了我们和田玉市场的正常规律,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相信通过与CGICP真品溯源的合作,运用溯源技术将玉石的产地信息、各项参数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我并不怕竞争,因为市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繁荣,但是我怕不公平的、带有欺骗性的恶意竞争。这损害的不单单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更破坏了消费者对我们的信任,通过让青海和田玉的产地、质量等信息的真实地呈现,韩料就是韩料、俄料就是俄料、东北料就是东北料,让消费者选择喜爱的,适合自己的玉石。”
      谈到此次与青海和田玉协会、深圳盛世昆仑珠宝公司的合作,胡小凡充满了信心。他介绍道:“保障产品品质是所有企业应当遵循的最高准则。而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深圳市溯源质量检测和标准化技术有限公司,联同深圳市品牌防伪服务中心和物联网研究所共同建立的CGICP真品溯源平台,则是给了这个最高准则一个强有力的背书。目前,珠宝企业只要申请通过《珠宝行业CGICP诚信备案》后,就有资格对本企业和产品进行防伪溯源,验证珠宝原料的真伪、物品的来源,甚至监测站、检测证书的真伪,为消费者提供明明白白的消费;即将实施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也将不断地巩固珠宝防伪溯源的反山寨壁垒。而根据未来预期,在更多的设计师、制造商、终端零售商参与到平台中后,整个珠宝产业也将形成从源头把控到中端生产加工再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可溯源闭环,使得每一件珠宝产品都有源可溯、有迹可循、有章可依。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胡小凡表示:“此次与青海和田玉协会、深圳盛世昆仑珠宝公司合作,从源头上保证青海和田玉每件产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都可以通过备案码、证书码、溯源码等一系列信息第一时间锁定产品的名称、品牌及溯源主体即青海和田玉,而溯源产品一经发现被侵权,更会有我们提供相关证据,协助其维护权益。在CGICP真品溯源平台的保驾护航下,我相信在未来,CGICP真品溯源技术将不断的完善、发展,更好的维护消费者与珠宝企业的利益,助力珠宝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字 
珠宝资讯 相关文章
昌龙

网站导航:切它网B2B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展会信息 | 公司黄页 | 人才招聘 | B2B老数据 | B2B网站大全 | B2B商人社区 | 企业查



Copyright @ 2007-2008 ChinaGemNews.com(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宝玉石周刊  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电话:(010) 88878361 88878362 传真:(010) 88878360 邮箱:byszk@126.com
ChinaGemNews.com 宝玉石周刊(中国珠宝首饰资讯) 京ICP备07032935号 技术支持:昌龙网络B2B